单巨川
摘 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为例,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探索了“1234”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人才培养;轻化工程;管理模式
一、 绪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1]基于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科技竞赛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技竞赛的种类和数目也在逐年增加。全国开设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学校较少,学生人数也较少,因此开展的专业类国家竞赛也较少,目前只有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和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本文通过研究“1234”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旨在寻找一条提高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1234”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指以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中心。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业受到了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的双重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纺织业,尽快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以及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大学生作为从事染整加工的不可或缺的人才,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指的是线上和线下平台。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常遇到科技活动宣传不到位、师生间缺乏沟通桥梁、比赛成果宣传和经验分享受益面小等问题。将o2o的商业模式应用到科技活动中,搭建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线上平台包括科技活动网站平台、MOOC平台、QQ群交流平台、手机客户端信息推送平台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线下平台包括创新创业中心平台、开放实验室平台、实训基地平台、合作企业平台以及图书馆平台等。将适合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资源,如竞赛介绍、历年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展以及获奖学生的经验分享等资料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金点子”、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项目、场地以及各类学术讲座和培训,指导教师在科研室、实验室对学生参加的具体比赛或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得到更快的成长。
(三)实现三个结合
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融入课堂,同时通过小组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设计项目,为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做准备。例如在讲授《纤维化学与物理》中的涤纶纤维时,可以根据涤纶纤维存在染色性差、吸湿性差、易起毛起球、易起静电等缺点,开展头脑风暴活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寻求解决方法。
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目前,实验类课程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试验为主,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多以参观为主,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打破单班集中实验教学限制、带着项目去企业实践等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目前,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存在选题缺乏创新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论文研究与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并与科技活动相结合,通过早育苗、早定题、早培养来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建立四个梯队
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的全程育人模式,针对大学4学年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知识储备不同,依托社会调研、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学生分成四个梯队,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一学生刚入校园,还没有接触专业课程学习,可以参加一些调研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文字撰写能力等,同时通过讲座、报告等方式对新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激发其创新愿望。大二学生已完成了大部分基础课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参加一些专业性不强的科技竞赛,例如,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学生也可以加入教师项目团队,做些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的基础工作。大三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专业的技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题、方案制定、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参赛资料撰写等环节的锻炼,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研究,为高水平毕业论文打基础。大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把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或读研深造都有帮助。
三、结语
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行“1234”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交互式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更有学习的目标性和方向性;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管理和培养,使育人全程化。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81-84.
[2]董金梅.高等院校工科专业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142-144.
[3]张丽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2):6-8.
基金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7BKJGLX090;全国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WH-17043;河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编号:114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