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静 常伟廷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更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完善,與时俱进,但是在农村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师资薄弱,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兴趣。在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新课改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画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向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创造力,增加美术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增强同学们的协作能力的方向发展。
1.1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城乡经济收入有差距,对美术教育的投资也有重有轻,相比之下,城市小学美术教育氛围更好,不仅能保证在第一课堂上受到美术教育,还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报有课外美术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美的培养,但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基本受不到保障,美术课程落实不到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副课,没有太大的意义,上不上课无所谓,认为学习美术只会耽误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的成绩,完全忽略了美术对人的深远影响。
1.2 美术师资力量不行和浪费
在农村小学,尤其是山上偏远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师资源匮乏,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受过专业美术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也不高。另一种情况就是师资浪费,有些学校开设美术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得到保障,对那些招过来的专业美术老师给安排到去教别的科目,造成严重的师资浪费。
1.3 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他们只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上,不在乎美术的学习。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一直沿用以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照着临摹,老师批阅的形式上课,在课堂上,教师又偏重于对学生技法的培养,在乎画的像不像,课堂涉及内容少,没有与其他学科联系,缺少学生间的互动协作,更无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美术课堂,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下降。
2.1 教育对象普遍化,培养素质整体化
在21世纪,各发达国家都意识到未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所以他们从小就开始进行美术教育。比如美国小学,在制定教育课程时,美术是必须学习的基本科目。在日本小学,他们把美术课程看的尤为重要,每个年级均为每周两课时。在他们普及美术教育的同时,又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小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有的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在法国小学,国民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教会学生使颜色与图像相协调,了解人物像和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能够进行美术构图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形象力。
2.2 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途径多元化
发达国家的小学美术教师都受过良好的美术培训。日本、英国和德国小学艺术老师都毕业于各大院校,在大学期间,经过认真学习,拥有专业的职业素养,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有趣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积极性。在美术课上,不仅再是绘画技法的训练,还有陶瓷,编织,贴画等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发达国家,另一种方式是在各学科中深入美术教育,比如美国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讲睡美人的故事,还会进行画画等活动。时时刻刻进行着美术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与发达国家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优秀的教学理念,完善教育制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支持和投资,教育部门要提高对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视,加强监管;学校要落实美术课堂,合理安排课时,保障学生的基础教育,加强城乡教学互动,了解两校本土课程;教师则是美术教育的传播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还要学会如何将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该前进的方向。
3.1 打破原有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
黑格尔曾说,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老师。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具有视觉直接性的特点,所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美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播美学理论的一种行为,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所以农村小学要打破传统观念,重视美术学科,培养创造性思维。以下几点就是小学美术教育主要的作用和影响。
3.1.1 丰富想象力,提高创造力
美术被认为是对儿童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与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是,学生在画画时,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可以无限自由的想象,在画纸上随意表达他眼中的世界。现在的美术课,教师不应只是教学生画点画,学习技法上的东西,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价值,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而应更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
3.1.2 提高观察力,开发智力
当学生要去画一个描绘对象时,首先要去观察这一事物,通过观察来比较分析出事物的区别和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到大量信息,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头、手、脑协调统一的能力,也学会主动去观察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对事物形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又使他们的形象记忆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者很难记住的知识,通过动画或图片等视觉形象的帮助,学生会容易的理解并记住。
3.1.3 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形象,人们接触到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当一个心情烦躁的人看到一幅以蓝绿色为色调的画时,心情会平复很多;当一个人看到一幅雄伟壮阔的画时,胸中也充满了荡气回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感受美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水平,通过一些审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自己的缺点。
美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动力和激情,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对学生自身来说,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长久的。所以要提高对美术的重视,将美术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这是美术教育更好发展的必要前提。
3.2 改善农村美术教学客观环境
除了传统落后观念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这些客观因素与学生联系密切,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美术学习。农村小学生美术学习的环境、老师的能力和教学互动模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美术产生影响。改善这些客观环境,顺应了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3.2.1 创造环境,营造氛围
在美术教育中,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创造一种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自由表达。在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受到感染。社会和大自然就是艺术教育的课堂。相比较室内学习,学生们更喜欢到室外学习,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在室外,学生们可以看得更真切,摸得更真切,更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过,学生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表达它,所以教师应多利用室外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带着学生去春游,或者去参观一些美术博物馆等,这些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
3.2.2 培养创造型教师,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老师只有是创造型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优秀的创造性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创造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各种训练。通过一个具体形象扩展学生思维,或者是通过一个抽象的概念联想到具体的事物,可以活跃头脑,发展想象力。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由三角形可以联想到什么?三角形—埃菲尔铁塔—钢铁—钢铁侠—蜘蛛侠—蚕,然后再给同学布置个题,让学生开始自己的联想。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更跳跃。
3.2.3 加强美术与学科间的互动
加强美术与各学科间的互动,增强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流,可以拓展美术教育的内容,这也是大势所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各学科间,不管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都存在着联系并互相影响。因此,各学科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
3.3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必备素养,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手段。從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也是教育本身的目标。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呢?
首先,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作画,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要有分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其次,老师要教学生如何合作。虽然学生有了各自的任务,但只顾自己画自己的,不与他人协商和沟通,这还是没有起到合作的作用。老师应引导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要多与他人讨论商量,意见不合时协商解决,遇到困难大家一起帮助与鼓励,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合作方法。最后,教师要多赞扬学生合作的成果。学生们通过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赞扬后,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肯定,学生们也会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拥有别的学科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我们应更加注重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并且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切合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曾说:“如今,让各式各样的美成为孩子们生活和情感的根基,这件事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美术教师和研究者们持有这样广阔和谐的教育视野,虽看似遥远,但我相信这与孩子未来的生(生命、生存、生活)以及让世界变得更完美的力量紧密关联。”我们带着这一目标,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朝着跟更好的方向前进。使农村小学生受到更好的美术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通讯作者:常伟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