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丹 李沛锦
【摘 要】《孔雀之冬》是杨丽萍的代表作之一,借助“孔雀”这一生命意象,探究了死亡和生存的意义,折射出杨丽萍个人对于生命的思考。本文围绕《孔雀之冬》中的“死亡”意象,探究其表达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杨丽萍;孔雀之冬;死亡;意象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03-01
《孔雀之冬》取材于《孔雀》,又与之存在鲜明的区别,相对于完整的寓言式故事表达,《孔雀之冬》并没有完整的、可以为人所直接感知的故事情节,而是抽象层面的、朦胧的情绪表达,“与冬天相恋,向死而生”是其传递出的重要主题。正因为其“死亡”基调的奠定,落雪的肃穆和寂静,促使观众在欣赏这样一部舞剧时,不由得思考“死亡”的另一种形态和意象。
一、死亡之象:每一个生命的归途
对于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生命体而言,死亡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孔雀之冬》当中,“死亡”也有最朴实和纯粹的含义,就是生命的消逝。在这个舞台上,伴随雪花飘落的肃静,在这样残酷的冬天中归于平静、归于凄冷,很多生命都悄然走向了边缘,走向了“生”的临界点,无论是“美丽”的孔雀、还是“丑陋”的乌鸦。
孔雀是美丽的,亦是善良的,但是它们阻止不了死亡的降临,它们的死像是一场壮丽的落幕,是美丽的凋零,是一种悲剧,所以这种死亡在换来同伴的哀伤和痛苦时,也间接得到了丑陋面孔的嘲讽和幸灾乐祸。但是死亡从来都不是美丽生命体的专属,如此的面孔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宿命,所以在面临山崩这样的自然灾害时,乌鸦的命运只会比孔雀更加悲惨,因为它们所拥有的不仅是“死亡”,更有万劫不复的堕落。无论是孔雀的死还是乌鸦的死,由始自終都有一双眼睛在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在慢慢审视着这一切,这就是山神。因为亘古伊始,这样由生至死的变革,它早已经看得太多,如此,“死”和“生”成为两个最为普通的名词,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大悲大喜。这不过是生命于世最为寻常的旅途,一场起点、一场终点,必然存在。一切的一切,犹如西方文明亘古不变的哲学话题中所涌动出来的基本主题“人生不过是一段旅程,终点不在死亡这个点上”。
二、死亡之恋:没有欢喜的苦痛
向往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情感,是生命存于世的一种本能。一直以来,“死亡”之所以令人恐惧,很大程度就在于人们无法从中找寻到任何有关美的细节和情感元素,但从哲学的视角来说,这显然是一种错误。所有的哲学研究者对于死亡的研究,满怀欣喜和敬畏,其所产生的憧憬感和宿命感,犹如艺术研究者无法绕开美与丑的基本话题,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说的“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美神”。
所以《孔雀之冬》借助“死亡”的表象,也向观众传递了这样一种态度:死亡是一场没有欢喜的苦痛。这份沉重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是非之过,只是一种客观、理性而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存在。也正因为这份客观,这份与生命相对立的存在,《孔雀之冬》中的“死亡”折射出另外一种关于生命的命题,就是死亡的客观存在性。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以一种冷静、无悲无喜的状态去面对、迎接死亡,无论是曾经美丽一世的孔雀,还是遭人唾弃的乌鸦;无论是站在食物链底端的渺小细胞,还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都要懂得以瓶颈的姿态去迎接生命的终点,就好像繁花盛开之后必然会有傲雪寒冻一般,不必悲凄、伤感,也不必哀怨,要懂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与死亡相恋,向终点轰轰烈烈而生。
三、死亡之视:从“黯淡”走向“涅槃”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之分,但是冬季并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里程的开始。“死亡”也是如此,它并不意味着单纯意义上的终结,也是一场生命的转折,一切大自然中逝去的生命终将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回归,来到这个世间,获取“新生”,《孔雀之冬》所要传达的生命奥义正是如此。死亡只是一个瞬间的黑暗,但是走出这场黑暗是一场超脱世俗的“涅磐”。其在美与魅之余,带给观众一场超脱生死的思考,借助孔雀以及大自然当中多种生灵的意象,表达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离开过的话题,“生”如何“生”,一场终将走向死亡的旅程究竟该如何行走、如何迈步。一场舞剧,说的是孔雀,但看尽的是人生,美轮美奂之余,大自然恰恰折射的是最真实的人间。
作为《孔雀之冬》的主创,杨丽萍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都折射在这部作品当中,与广大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美的创造者、传递者,杨丽萍所创作的舞蹈已经超出了“美”的表象,带有强烈的哲学内涵。比如《孔雀之冬》就是一次关于生死的叩问,就是一次关于灵魂的启迪。所有的生命都会面临一场“死亡”的终结,这是与生俱来的约定,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无论生存之时所拥有的一切是如何精彩,无论曾经拥有的成绩是怎样辉煌,死亡会将一切终结,即便如此也无需哀伤,更不需要因为这样一场必然会到来的“约会”而心怀恐惧,“向死而生”是主题,是所有生命最应该拥有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金俏含.探究舞蹈动作的仿生表现[D].吉林艺术学院,2016,26-29.
[2]德斯佩尔德,斯特里克兰.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5-130.
[3]张咏梅.有念之人,向死而生——观舞剧《孔雀之冬》[J].今日教育,2017,(07):66-67.
[4]王永德.杨丽萍舞蹈艺术赏析[J].民族音乐,2018,(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