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话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战略之举。新时期,讲好普通话已然成为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理应主动迎合国家系列战略举措部署,关注和重视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开展。但实际上,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仍有些许不足。本文基于对高校普通话教学现状的解析概述,明确了其开展的基本导向原则,并着重就其有效践行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特点;原则;策略
在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实践中,由于生活习惯、背景文化等差异,造就了千差万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成为了其语用习惯,尤其是成年后更难纠正,甚少愿意改变自己普通话里所带的方言烙印,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普通话”,混淆视听,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有时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或损失。为此,进一步推广普通话显得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时至今日,关于高校普通话教学有效开展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高校普通话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团结,方便各民族及地区人民的沟通交流,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并基于系列政策法制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对普通话教学的开展尤为必要。相较于其他学科,普通话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讲求理实结合,在日常开展过程中,既要讲授普通话发音理论,又需组织发音练习,并且其本身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关涉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是从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校普通话教学实效性仍有所欠缺,亟待深化改革。具体而言,部分高校及教师对普通话教学的核心要义认知不足,简单地将之视作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相关投入不足,同时忽视了对学生情绪的观察引导,加之方式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另外,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渲染,单一、片面的考核模式,亦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对教学开展的导向力不足,降低了实际收效。
二、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基本导向原则
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开展,讲求一定的科学性、原则性,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高校普通话教学科学的导向原则体系包括人本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原则。在素质教育改革指导下,师生身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着重强调以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从而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态势下,高校生源组成趋于多元化,应更加强调因材施教,突出普通话教学的实用性。具体而言,在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差异化安排,并结合国家及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提出科学的目标设定。同时,高校普通话教学还需遵循启发性原则,即有效释放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语言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应用,善于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将情思情感融入到普通话表达中。除此之外,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核心目标导向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满足国家语用规范要求,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通过多说、多练等路径实现目标。
三、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高校普通话教学有效开展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及构成要素均提出了要求。作者结合上述分析,并基于科学的基本原则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普通话教学有效开展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变革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为实践的基础,唯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推进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开展。综上分析所述,现行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体制问题,很多情况是因思想理念滞后或偏頗导致的,重点表现为简单地将普通话教学等同于语文教育亦或普通话测试前的培训。从客观维度上解析,语文教育作为中国文化地传统,主要包括文学和语言两部分构成,并分别承担者不同的任务。其中,文化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文学引领学生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着力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而语言教育的侧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律,并正确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进行说和写,因此着力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但现实中,教育更偏重于语文的“人文性”,以传承文化、促进思想发展为目标,忽视了其“工具性”,对普通话教学的投入不足。同时,根据国家及有关部委的要求,高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以上,但这绝非普通话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要竭力促进语言规范性运用。
(二)创新方法
有实践经验表明,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幅员辽阔,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其背后都有独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方言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十分不易。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高校生源多元化已成定局,给普通话教学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对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丰富性以及针对性,以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成效。具体而言,在高校普通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包括《现代汉语多字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字表》等相关素材,结合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富有创意性的方法模式,如真题练习、绕口令亦或情景引导等,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则为之提供了利好条件。例如,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定一个具体的求职面试场景,由学生分饰面试官、求职者等角色,加强其彼此间的互动交流,并就普通话语音语言以及语言运用等几方面进行指导,活跃课堂气氛之余,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三)完善考核
考核作为高校普通话教学有效开展的“指挥棒”,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普通话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学生各方面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对此,高校应结合国家及相关部委要求,不断充实普通话教学考核项目,实时关注学生动态行为表现,对其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等进行考核,并形成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差异或不足,进而指导他们加强自主练习。与此同时,建议高校进一步修缮普通话教学考核机制,出台普通话课程免修制度,允许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为突出的学生不经培训,自行参加考试取得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如此,免修的考核机制设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鼓励自主学习,同时还节省了学生时间和精力,使之集中在自己的弱势学科上。
(四)加强实践
高校普通话学习的关键在于应用实践,同时应进一步扩充学生有效学习时间,重视第二课堂阵地开发。具体而言,应重视对先进教学设备的导入,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素材,通过影像、视频等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创设良好的实践情景。例如,教师可通过一些时下流行的节目,包括脱口秀等,观摩表演者临场发挥的口语特色,精准辨别他们的地域特征,借助“明星效应”,激发学生普通话学习能动力。同时,还可不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如每日一读、朗读比赛等,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有效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价值,并使之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特有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浓厚兴趣,激励其不断为之努力。事实上,现阶段的高校普通话教学,很多教师更偏重于普通话本身,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认知,导致其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低迷,实际收效大打折扣。对此,高校普通话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重视审美教育的植入,使之充分感受普通话之美,包括悦耳的声韵、变化的语调,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情感表达,实现普通话的有效交际。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有效开展普通话教学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基于国家及相关部委要求,认真组织相关活动,基于人本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原则指导,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调方式方法创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景氛围,同时依托完善的考核机制反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成效。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着手,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开展高校普通话教学的举措或建议。
参考文献:
[1]许湘云.新语境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教学影响因素的SWOT视角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2):61-65.
[2]周婵.高校普通话教学实践现状调查及对策浅析——以贵州警察学院为例[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30(05):113-116.
[3]胡赤兵.论高校普通话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安顺学院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8,20(05):70-73.
[4]许寻,吴丹.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摭探[J].成才之路,2018(23):8.
作者简介:张昱(1977-),女,汉族,河北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