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良知,立德立言

2020-04-15 03:59连洁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良知

连洁

【摘 要】在娱乐消费时代,艺术的创作必然受到政治与资本的制约。泛娱乐化和单一风格的影片充满了大银幕。而电影《无问西东》紧随时代赋予的使命,提倡良知与大爱的坚守,带给观众深层次的思考,打破了模式化影像的局面,赢得了票房与口碑,是我国电影弘扬传统道义与民族文化值得关注的创作范式。

【关键词】良知;《无问西东》;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65-02

一、良知是什么?

“良知”语出《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明代王守仁则提“致良知”,“良知”强调道德的主体性。他认为,良知每个人都具备,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而良知的坚守在这个时代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是几千年来儒学思想滋润的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在。

电影《无问西东》是一部富含深意的文艺片,它既有青春热血,更有时代精神。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讲述了四个故事,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个是知识分子吴岭涵的理想与自身现实矛盾的故事;第二个是富家子弟沈光耀家与国之间艰难选择的故事;第三个是高材生王敏佳、陈鹏、李想被卷入特殊时期的洪流中,命运和真心被裹挟的故事;第四个是张果果在现代社会的尔虞我诈中,拒绝了高薪高职,帮助贫困家庭的故事。整个影片讲述的是每个时代国家精英的故事,他们无畏、坚定、讲信义,为国家与社会贡献出了卓越力量。但是近百年来并非仅仅是精英书写的春秋,近千年并非仅是英雄造就的时势。试想一个民族的百年沧桑当中,生存环境、社会体制等都可以消亡,唯不可消灭的只有民族的内在力量,即每个人的良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内在的道德意识和理性原则,影片体现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不仅仅是百年高校传承的精神,更是一个民族的良知和所有人的心灵典范所在。

二、“良知”与电影《无问西东》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发明本心,弘扬伦理道德。“致良知”即是“为善去恶”。它是人们在认知与实践中对自身地位、价值、能力的自觉,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事一切活动时自觉遵循内心律令和法则的表现。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意志自律”。“真心、正义、无畏、同情”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个体良知所在,也是我们认知与实践中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思索自己的立世之道,坚守自己所思,爱自己所爱。百年沧海,个体命运、人性抉择在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体现富有深意。从“致良知”的境界来说,电影《无问西东》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坚定的自我意志

王阳明先生其实给我们呈现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心即理,这里的心不是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而是吾性良知清澈时,回归本体,不会改变。无论在物质匮乏的“陋”境,还是无人知晓的“独”境,人作为主体都能在坚定的自我意志主导下践行自己的道义。

影片中吴岭涵的人生选择,存在着困惑。他文科天赋极强,却被“念实科更有用”的观念左右。后来受到校长梅贻琦的指引和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尤其他亲自听了泰戈尔“对自己真诚”的演讲,吴岭涵便选择一辈子与文学为伴,并在条件恶劣、日军不断轰炸的昆明坚持授课。他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那最初的选择,为往圣继绝学。影片中唯一的现代故事,是身为广告公司高层的张果果,因为卷入人事斗争,被迫要停止对一四胞胎家庭的资助,面对世俗的功利斗争,张果果拒绝了高薪高职,选择不与他们同流合污,陷入一种“独”境。但为自己的信义,张果果尽全力帮助了四胞胎家庭。他的真心相助换来了对方的感恩,也终了精诚之至的道理。两个故事展现了不同处境中个体内在德行,坚定意志力,终不为“陋”境、“独”境所困。

(二)为善去恶

王阳明的“为善去恶”讲人性本善,而小人并非没有良知、善恶不分,只是没有将本善之心一以贯之。电影《无问西东》《芳华》《归来》等都表现了政治高度敏感时期,人人都受到了社会环境影响,而进行的一些选择。这几个影片表现的群体都歪曲了事实,甚至出现狂热或冷暴力群体无意识事件,均对当时主角人物的命运造成了影响。这里的群众都可以说做出了恶行。

影片《无问西东》中处于这个时期的王敏佳因写了一封警告师母刘淑芬的信件,被刘淑芬告到组织上,王敏佳接受组织调查,牵扯出因自己虚荣而隐瞒的事实,在批判大会上,她被谩骂殴打致面目全非,此时人群散去,而镜头对着刘淑芬,她节节退后,无法想象简单的惩罚使王敏佳落得如此下場。刘淑芬原本为家庭和爱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此时内在良知重获新生,但她深深愧疚,无法面对现实,只能选择死亡来赎罪。在此事件中还有个重要人物,就是王敏佳好友李想,李想本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好青年,原本是两人一起策划的警告信事件,但李想为了援疆选择了沉默。在援疆期间他为了救助他人献出了生命,最终救赎了自己的心灵。可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②是人人都具备、不可泯灭的。影片通过这两位较主要的人物设置,带给我们启示,“良知”存于心底,而有的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显示。因此,我们应将本善之心一以贯之。

(三)强烈的责任意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③古有许多仁人志士都不辞劳苦传播道德理念与履行“君臣父子”的道德义务。本片中,有种责任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代五将的后代沈光耀,家里人不同意他去当兵。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他投笔从戎,甚至冒着危险为山区人民投递食物。后来他以身殉国,他的爱保护了一群孩子。正是沈光耀内心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才会选择舍己为国。影片感人心弦的一部分是陈鹏与王敏佳的爱情。陈鹏有两次事业选择,第一次选择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心有牵挂,牵挂之人就是王敏佳;第二次,陈鹏救回了王敏佳,将她安顿在自己的家乡。但是使命在身,陈鹏又远赴边疆投身祖国的原子弹研究事业中。陈鹏对王敏佳的爱是真切的,同时他又不能忘记祖国赋予的使命。总之,家国情怀是我们内心永不衰竭的涌流,责任与担当始终构成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终上所述,“致良知”回归人性最质朴、最真实的东西。始终如一经得住不同环境的考验。电影中四段故事的主人公,面对国家动荡、人生坎坷、复杂的人心环境,都能保持最真的内心。他们践行了传统道德,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良知。

三、结语

电影《无问西东》涵盖了普世大众生活哲思,具有民族上下求索的内省精神与人文气质。与现在片面追求场景、强调特效的泛娱乐化电影相比较,《无问西东》表达了对善、德、省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国产电影片中的佳作。

《礼记·中庸》中,孔子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④影片中的四个故事也正是孔子“知、仁、勇”的当代艺术抒写。《大学》有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⑤“明德”“亲民”就是致知,人要通过致知来正物,才会将内在德性推己及人。电影《无问西东》先要每个人“格物”“致知”,再将“真心、正义、无畏、同情”的精神通过几百年的事件传承下去,立德立言,便也达到了“致良知”的境界。

注释: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3.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8.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4.

④[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8.

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儒学道德论——王阳明心学之道德主体性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立平.心本光明——致良知学习读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3][德]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良知
良知是什么颜色
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自知”“体认”向度——兼论致良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良知与知识之辩:陶望龄论“学”
良知说话
GIRLS LOVE BOYS' LOVE
良知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