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奇 窦玉英 刘室麟
【摘 要】研究和传承(清音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清代宫廷音乐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而独特的文化,不仅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资源,而且是一个前景广阔的经济资源。文章主要从清音会历史与沿革、清音会研究现状和清音会艺术价值三方面阐述清音会艺术价值所在。
【关键词】清音会;历史沿革;现状;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47-01
一、承德清音会历史与沿革
承德的清音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迄今七代传人,代代相传,薪火未断。康熙年间随着皇帝行幸热河一带,为了满足娱乐需求,南府的梨园弟子常常演奏江南一带的丝竹细乐、十番等。其中原热河内务府南府行署乐工唐锡福擅长演奏四胡、击鼓等乐器,在宫廷音乐方面造诣很深,很多人向他请教,因生活拮据,曾有代价地向他们传授了宫廷清音的曲谱和演奏技巧。1915年經内务府王子仲介绍,王鉴殷、白雪樵、刘梦舫、赵树德等人在承德回民首富王均家,由唐锡福每日教授有一年多,共学清音十番二十余首,后来又发展了杨连城和白凤桐,于1920年由王子仲牵头任会长,唐锡福任指挥的专门演奏从宫中传出清音十番的民间业余乐社组织——承德清音会成立了。
关于承德清音会名称的由来大概有下面几种说法:一是演奏的全是清朝的音乐;二是有别于“浊音”(他们对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的贬称);三是在离宫清音阁为皇帝演奏的音乐。这个组织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其参加者多为内务府子弟和当地士绅,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演奏的乐曲十分清雅,多半被上流家庭邀请演奏或于武烈河河堤乘凉之时。民国初年是清音会最为活跃的时期,或于庭院,或庙会,或集会演出,已从自我娱乐扩大到为民众奏乐,逢年过节更是如此。1979年到1980年,国家为了保护和采集被动乱中毁坏的传统音乐,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电台、中央文化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次来承德清音会挖掘、整理、录音。原本辛亥革命以后清音会成员有三十多人,但在这次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清音会的老会员仅剩11人,其中又有三人因事未能参加,最后只有八人参加录音。这次录音由于各种原因,所录的曲子有很多错误。自此清音会的老会员整理残缺的曲谱,开始培养青年会员以传承清音会所存曲谱和技艺。
二、清音会研究现状
新世纪万象更新,承德清音会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承德民族师专老教授宫廷音乐社”继承了20世纪有近百年的承德清音会,于2000年成立的以离退休的老教授为主的业余音乐研究团体,并适当吸收了部分有志于研究宫廷音乐、有艺术专长的中青年参加。乐社演出主要以宫廷宴乐和细乐为主,并能演示祭祀乐和南北词宫谱30多首。老教授宫廷音乐社不仅充分保留和展现承德清音会的原有精华部分,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音乐组织,使它更具时代的生命力。艺术来自群众,又该服务于群众,即使是被称为“活化石”的音乐品种,也不应该仅仅放在博物馆内尘封,如果人们需要它,就应该稍加变化呈现于大众前,只有这样的传统音乐作品才具活性,才不至于早早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6月,承德清音会申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成功,这可以说是政府对一种传统艺术存在价值的体现与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种音乐组织或艺术形式。
热河清音会是清代社会文化的产物,虽属民间业余音乐团体,却沿袭了宫内乐队的纪律与艺术要求,成为热河一带水平最高的音乐组织,经常出现于上层社会政治活动的场所或地方上的重大活动之中。“热河清音会”的音乐是中华多民族与地区文化的结晶,保留“热河清音会”这块文化“化石”对我国的民族史、文化史,乃至清朝统治者治国理念的研究都将起到独特的作用。
三、承德清音会艺术价值
承德清音会音乐是清代宫廷音乐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清音十番音乐,其艺术价值主要有三点:
(一)政治意义与文化作用
清宫音乐与前代汉族王朝的宫廷音乐一脉相承,既有主流文化传统的汉族宫廷音乐,又有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形态,这种礼乐充分体现了清帝“大一统”的政治理念,避暑山庄清音乐正是充分展示这种理念的舞台。
(二)学术价值
承德清音会音乐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的遗存,被艺术界称为“活化石”,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他文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艺术价值,这个价值是永恒的,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一步发掘、抢救和保护它,将带动和促进整个清代宫廷音乐文化的研究,同时将对我国民族音乐史、宫廷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物证和论据,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实用价值
进一步发掘、抢救、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对进一步加快承德文化大市、河北文化大省的建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