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爱平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034100)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黄染的一种症状。该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约有85%的足月儿及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时期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的现象,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1],少数为病理性黄疸,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能进展为胆红素脑病,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如脑瘫、视力障碍、听觉障碍等[2]。药物、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式,但光疗需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因此,邀请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并全程管理新生儿黄疸,显得至关重要。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11月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胎龄37~42周,平均(38.5±1.9)周;体质量2 000~5 500 g,平均(3 443±426)g。另选取2019年1—6月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胎龄36~41周,平均(38.1±1.7)周;体质量2 000~5 000 g,平均(3 401±425)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足月妊娠、单胎。②出生体质量≥2 000 g。③新生儿家长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者。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由产科护理人员每日定时检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黄疸,及时邀请儿科医师会诊,出院时嘱其定期复诊。
2.2 研究组 由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全程规范化管理产科新生儿。参考《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3]制定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具体如下。①测定产妇血型,新生儿住院期间每隔12 h测定1次胆红素水平,筛查结果异常的患儿,并参考指南予以相应的处理,即出生3 d内的新生儿,若每日胆红素监测>第95百分位曲线,实施光疗,如果母婴同室测定结果过高但是并未达到光疗标准,间隔8~12 h再予以复查1次。②出院前进行合理评估,排除危险因素,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指导宣教;日龄3 d以上的患儿,嘱其按规定到门诊复查,以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恢复情况。若总胆红素水平测定结果过高需要光疗者,则收入儿科,通过蓝光箱进行光疗。认真查找发病原因,并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辅以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益生菌及茵栀黄口服液进行综合退黄处理。对于感染所致黄疸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早产儿或低体质量等新生儿体征评分值偏低、存在高危情况的患儿,须给予特别关注,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3.1 观察指标 ①再入院时,检测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选择JH20-1B型经皮黄疸测定仪测定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主要以胸骨、前额眉心为主,测定两个部位的胆红素平均水平。②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诊断标准:出生48 h以上>220μmol/L,或每日上升>85μmol/L)、再入院率(出院后通过门诊随访,因胆红素水平过高再次入院的新生儿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符合换血标准的比率(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门诊随访率。③统计两组新生儿产生黄疸的病因。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新生儿再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98.5±25.4)μmol/L,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307.4±24.6)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门诊随访率高于对照组(P<0.05),符合换血标准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黄疸新生儿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例(%)]
(3)病因分析 围产期因素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占比为40.00%。另外,头皮血肿、溶血、感染、纯母乳喂养及其他等因素也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分别占 5.00%、10.00%、11.00%、24.00%、12.00%。见表2。
表2 两组黄疸新生儿病因分析(例)
新生儿黄疸比较常见,多数为生理性黄疸,少数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4]。由于医院医疗条件、医疗设备与上级医院相比差距较大,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生儿死亡的风险。近年来,在晚期早产儿、健康足月儿中胆红素脑病比较多见,认为这与新生儿出院时间过早、出院后随访不及时等因素有关。现阶段,顺产产妇住院时间为3~4 d,剖宫产产妇住院时间为4~7 d。新生儿住院时间随着母亲住院时间的缩短而缩短,但我国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第5日为黄疸高发期,通常在出院后发生,所以须加强出院随访指导,尽早予以有效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本研究主要观察对象为胎龄35周以上的新生儿,在对照组新生儿住院过程中,由产科护理人员每日定时检测,一旦发现黄疸,及时邀请儿科医师会诊,并未提前进行黄疸危险因素评估,出院时只是简单的口头交代,嘱咐其定期复诊。在研究组新生儿住院过程中,本院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并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门诊随访率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符合换血标准的比率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发现,围产期因素(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偏低、胎粪延迟排出、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黄疸的主要因素,占比为40.00%;血肿、溶血、感染、纯母乳喂养及其他因素分别占5.00%、10.00%、11.00%、24.00%、12.00%。出生后如健康足月儿早期体质量下降,须引起高度重视,警惕黄疸风险,尤其是哺乳初期,母乳喂养不足,胎粪延迟排出,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使黄疸症状进一步加重。新生儿窒息会引起酸中毒,降低肝脏处理能力,还会导致新生儿体内缺氧,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加重黄疸症状。母乳性黄疸发生率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其发病率可达20%~30%,目前已成为新生儿黄疸的主因,轻微者暂停母乳喂养2~3 d,严重者须引起重视,及时予以治疗。
综上所述,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能及时发现黄疸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对症处理,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减轻患儿病情,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管理,降低再入院率,值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