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郸城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河南 周口 47715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此类患者呼吸衰竭发生概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及呼吸困难[1]。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的方式较为普遍,可缓解临床症状,但远期效果无法保证[2]。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作为新型无创型呼吸支持模式之一,对于克服气道阻力、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呼吸衰竭、恢复排痰功能以及改善肺功能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本研究探讨BiPAP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61~89岁,平均(75.79±2.39)岁;平均呼吸频率(27.79±4.03)次·min-1;平均心率(110.79±13.19)次·min-1。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2~90岁,平均(75.83±2.45)岁;平均呼吸频率(27.49±3.82)次·min-1;平均心率(109.35±11.05)次·min-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频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郸城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沐舒坦治疗,口服,每次30 mg,每天3次。对照组接受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控制载流量2.0~3.0 L·min-1[3]。观察组接受BiPAP治疗:选择单向阀和口鼻面罩,进行S/T、S模式的设置;给氧主要于面罩旁完成,吸气压力12~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吸频率14~20 次·min-1,吸入氧浓度30%~50%,呼气压力4~6 cm H2O,氧流量5~8 L·min-1[4]。
1.3 观察指标(1)血气指标[酸碱度(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2)并发症发生率。
2.1 血气指标治疗前,两组pH、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H、Pa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CO2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H、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2.2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13.462,P<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因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气道阻力增加及缺氧等,出现呼吸肌疲劳现象,且患者发生Ⅱ型呼吸衰竭的概率较高,如未及时给予通气治疗,预后较差[5]。
药物配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方式较常见,在纠正低氧血症、缓解静息状态呼吸困难症状、稳定病情及缓解肺动脉高压方面效果显著,但治疗时间较长,远期疗效不佳[6]。BiPAP作为无创机械通气模式之一,近年来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解除患者自主呼吸受限的缺点,无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痛苦,但受操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治疗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H、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不仅能显著增加肺泡内正压,且可缓解上气道阻塞;纠正CO2潴留和缺氧,最终改善肺弥散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BiPAP治疗可改善血气指标,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以提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