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转移性肿瘤的诊疗分析

2020-04-15 09:08任明玉吴一湘韩瑞娟周美美李瑞淼刘立民
天津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脉络膜转移性肿物

任明玉,吴一湘,韩瑞娟,周美美,李瑞淼,刘立民

随着全身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生存期显著延长,眼内转移性肿瘤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肿瘤的眼内转移可发生在原发癌被发现之前,近30%的患者可仅表现为眼部症状,结合眼内肿物病理检查及全身影像学检查才发现原发肿瘤[1],因此,及时辨别该类患者,掌握其临床特点,可为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提供依据。现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眼内转移性肿瘤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河北省眼科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16例眼内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眼部与全身相关影像检查,以及肿瘤的特点,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 例患者均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症状。其中男10例,女6例;右眼8例,左眼8例。年龄34~83岁;病程1~6个月。

2.2 眼部检查 根据患者就诊时所述,9 例患者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5例以眼部疼痛为主要症状,2 例以眼前黑影为主要症状。视力情况:0.3 以上3例,0.1~0.3 者 9 例,0.1 以下 4 例;散瞳后详细检查眼底均发现存在病变,10 例病变为灰黄色(图1),3 例病变因合并出血表现为暗红色,3 例因明显视网膜脱离、渗出,掩盖肿物;其中5 例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发现虹膜及睫状体肿物生长。

2.3 眼部影像学检查

2.3.1 超声检查 16 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超声显示病变均为实性,肿物回声相对均匀,形状不规则,边界相对清楚,其中11 例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图2),其中3 例可见明显视网膜脱离,仅2 例无明显视网膜脱离。超声多普勒显示6例血流丰富,9例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1例未发现明确血流信号。

2.3.2 眼眶CT检查 16例均可发现眼内病变,病变与眼环相连,但无明确特异性,10 例可见明确肿物存在,肿物形状不规则,密度相对均匀(图3);其余6例仅可见局部球壁增厚。

2.3.3 眼眶MRI 检查 11 例行眼眶MRI 检查,肿物部分于T1WI与T2WI均为等信号影,形状不规则,病变均可被不同程度强化,但因肿物周边为出血或局限型视网膜脱离不强化(图4)。

2.3.4 眼底血管造影 6 例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病变区域显示为遮挡背景荧光,早期表现为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出现针尖状强荧光或荧光渗漏(图5)。

2.4 全身情况 入院时9 例患者全身状况相对较好;7例患者体质虚弱,其中3例有轻度恶病质体质。

2.5 随访情况 随访3个月~2年,患者均发现全身病灶,考虑肺癌6 例,消化系统肿瘤6 例,乳腺癌3例,子宫内膜癌1例。9例因全身病变已死亡;7例目前随访均在6 个月以内,全身状况较差,其中3 例已出现明显恶病质。

3 讨论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转移癌的发生概率也相应增加;加之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医学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技术的进步,首诊于眼科的脉络膜转移癌检出率大大提高。

3.1 眼内转移性肿瘤的发生机制与病理特点 脉络膜血供丰富,血管吻合交通支多,血管床面积较大,血管出口管径较小,血液流速慢,瘤栓进入脉络膜血流后容易停留形成转移病灶,因此大部分脉络膜转移性肿瘤发生于眼球赤道以后的部位,而很少穿过血-眼屏障侵犯视网膜。临床报道,86%~89%的眼内转移性肿瘤发生于脉络膜,约9%发生于虹膜,约2%发生于睫状体[2-3]。由于本组样本例数有限,未发现虹膜与睫状体转移患者。国内外研究报道,眼内转移性肿瘤最常见于乳腺癌,约占40%~53%,肺癌约20%~29%,胃肠道恶性肿瘤约占4%,前列腺恶性肿瘤约占2%,肾脏恶性肿瘤约占2%,皮肤源性恶性肿瘤约占2%,唾液腺癌、甲状腺癌、睾丸癌、卵巢癌以及泌尿系统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导致的眼内转移均有报道,但十分罕见[4]。本组中,肺癌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占多数,可能与当地肿瘤疾病谱有关。

3.2 眼内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眼内转移可发生在原发癌被发现之前,当发现单侧或双侧眼内后极部,无黑色素性扁平状肿物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身检查,以排除转移性肿瘤。本组病例均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症状。

有研究认为左眼脉络膜转移性肿瘤发病率较右眼高,是由于瘤栓需经颈总动脉上行进入眼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从主动脉弓直接发出,而右侧颈总动脉则需经过无名动脉,该区域血流速度快,不利于瘤栓停留[5]。但近年大量多中心长期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双眼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6]。本组16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右眼8例,左眼8例,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例显示患者多因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而就诊。5例患者因眼痛就诊,考虑与肿瘤广泛侵犯,导致眼底缺血,出现新生血管青光眼所致,此外,眼内转移性肿瘤坏死、巩膜浸润或侵犯睫状神经也可导致眼部疼痛[7]。典型转移癌为乳白色或灰黄色扁平或局限性隆起的病灶,病灶无色素或少量色素沉着,边界欠清,形状不规则,表面可见结节,多伴有视网膜渗出及视网膜脱离。本组中3 例已出现明显视网膜脱离,11例超声显示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仅2例无明显视网膜脱离。

3.3 眼内转移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分析 眼内转移性肿瘤在超声上通常表现为与球壁相连的实性占位性病变,扁平或轻度隆起,基底较宽,内部回声不均匀,声衰减不明显,肿物表面不平整,呈波浪形,伴视网膜脱离[3-4],脉络膜黑色素瘤常表现为半球形、蘑菇形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前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内部回声均匀,可鉴别。本组中15 例超声多普勒可见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仅1 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与肿瘤坏死有关。此外,定期复查超声,测量肿物厚度及大小可在长期随访中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眼底血管造影脉络膜转移性肿瘤为遮挡背景荧光,FFA、ICGA在早期(动脉期)均表现为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出现针尖状强荧光或荧光渗漏,考虑与病灶呈扁平状生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破坏较轻有关。而脉络膜黑色素瘤隆起较高,常突破Bruch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破坏广泛,血供丰富,FFA表现为斑驳状高、低荧光混杂[8];而脉络膜血管瘤早期即出现浓密的强荧光,可鉴别。

眼内转移性肿瘤在CT表现为扁平状肿物,或眼环后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肿物呈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在MRI 常表现为后部眼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或呈扁平状占位,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清楚,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信号不均匀。本组中11 例行MRI 检查,T1WI与T2WI呈等信号。脉络膜黑色素瘤呈半球状肿物,或突破Bruch膜在玻璃体腔形成蘑菇状肿物,在MRI呈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可与脉络膜转移癌相鉴别。

3.4 眼内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与预后情况 临床研究发现,眼内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与肝脏或肺部受累的程度相关[9]。患有乳腺癌的患者在1 年时的存活率为65%,发现脉络膜转移癌后的5 年时存活率为24%,患有肺癌的脉络膜转移患者1 年生存率为46%[3]。尽管在临床中经常被忽视,但视功能丧失、眼疼是眼内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主要问题,视力受损将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权衡医疗干预对其可能造成的痛苦和受益情况,使患者能够保持最高的生活质量。重要评估指标包括全身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眼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视觉症状和患者偏好。治疗前需完善全身检查和眼部检查,测量肿瘤大小、位置并评估其是否威胁视盘或黄斑区视网膜。在总体健康情况允许时,应采用全身治疗与眼部治疗组合的方案,当全身情况差甚至危及生命时,应首先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眼球摘除手术,局部放射治疗,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长药物及眼底激光等治疗。迄今为止,放射治疗仍然是脉络膜转移癌的首选局部治疗方法,对于仅位于眼部的孤立病灶的治疗,累及全身其他器官病例的局部辅助治疗,均获得了长期的良好效果。

近30%的患者可仅表现为眼部症状,术后结合眼内肿物病理检查及全身影像学检查等才发现原发肿瘤[1]。因此,眼科医生必须熟悉眼内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以便及时治疗原发性肿瘤。

猜你喜欢
脉络膜转移性肿物
近视发生发展中脉络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及体积变化的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分析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近视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的研究进展*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