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为习作赋能

2020-04-14 18:05叶惠君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随文习题习作

叶惠君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依循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遴选教材中的模仿点,使学生习得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写话的延伸,又是高年级习作的准备。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顺利叩开习作之门,开启习作之路,随文练笔无疑是一条极佳的路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捕捉教材中的写法,创设习作契机,拓展写作的路径,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生长谈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寻根”自能“溯源”:据习题提示定练笔之向

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和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是确定随文练笔目标的重要参照。解读习题和提示,有助于精准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言语学习的生长点和方向,在此基础上,设计练笔,使读写有机融为一体。根据课后习题和单元导语、自读提示等信息笔者对三年级教材中的随文练笔资源进行了梳理,以三上为例,发现教材中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微习作共有12次之多。教科书编者在编排这些练笔时兼顾课文特点,体现了年段训练的层次性。具体到课时,我们需要根据课后练笔的要求,结合文本特点,设定教学目标: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目标:

1.认识“饶”“屿”等生字,正确读写“富饶”、“岛屿”、“威武”等词语。

2.学习课文,体会并列段式的构段特点。

3.尝试运用并列段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西沙群岛物产来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

这样的课时目标,单纯而集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的放矢,较好地体现了读写的融合。

二、“珠联”更会“璧合”:彰读写方法达教学之效

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训练,能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丁有宽指出:读写是互逆的过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抓住读写对应性,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秘妙,习得习作技能。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进行了如下的随文练笔设计:

板块一:合作学习第3节

1.大屏幕出示 导学单学习要求

2.交流反馈,出示课文第三节

①圈一圈你找到了哪些物产?

②划一划,你看到了怎样的物产?(贴词语卡片)

③用朗读来表现这些的物产的特点。

师:你们看,这段并列地介绍了珊瑚 海参 大龙虾三种生物,这样的段式叫作并列段式。(板书:并列)

板块二:巩固迁移并列段式

1.播放视频,定格图片

2.课前,你还搜集了很多其他物产的图片,用我们学习到的并列段式,用上课文中和词语加油站中的词语,来写写西沙群岛的物产。

并列段在教材中首次出现。知识层面,学生似乎已经知晓并列段的概念,但在能力层面,却不能完成从“知识——领会——运用”的转换。我们需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第三节感受并列段式的特点,然后学生借助图片、视频资料自己动笔写一写。整个阅读活动板块紧扣与习作相关的教学目标,几个学习活动梯级而上,环环相扣,贴合学生的实际,化静态知识为动态教学,现学现用,提升了教学实效。

三、 “循规”而不“蹈矩”:理文本布局迁结构之法

1.组句构段——有智慧地模仿

三年级,初学写作,尤其要关注组句构段的方式。不少课文在段落结构、谋局部篇上有很多匠心之处。以文本为样本,引导学生模仿练习。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在不断对比、借鉴中汲取经验,触发灵感,提高表达能力。

总分段落是三年级教材中常见的段落。如《秋天的雨》一课中的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作者围绕一段中的一个意思,从几方面进行细致深入地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总分段式的描写特点,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丰收的秋天。这个秋天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也动笔写一写吧!如果以秋风为线索,或者以秋天的阳光为线索,又可以怎样写呢?让我们仿照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写。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以模仿为阶梯,尤其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模仿性也最强。链接教材,解构组段结构,抽离段落“支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展开想象,借助“相似结构模块”,拓延素材进行随文微习作,突破了初学写作的孩子无处下笔的障碍,激活孩子的灵感,孩子的言语智慧凭借支架跳跃式生长,习作能力在模仿中进阶,带给我们不少惊喜。

2.情节结构——有创造地运用

三年级统编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文本,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我们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发现故事类文本行文构思的秘妙,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炼方法,学习构思,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地搭建写作支架,使随文微习作教学如鱼得水。

在课文学习中,师生共同提炼创编方法,找到“支架”,将构思显像化,引导学生使用支架进行构思,由感知到运用,使故事创编变得简单、直接。

四、“积微”渐能“成著”:抓文本描写化語言之妙

有效的随文微习作是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三年级的孩子,习作时词不达意、抓不住重点,言语啰嗦等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吸收、内化文本的规范语言,能有效提升言语表达的质量。

1.在画面最美处领悟

有些文本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是一副多元立体的画面。在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如果老师善于寻找这样的画面,设计微习作,就能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美,习得个性化的表达。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第六册《翠鸟》一课在表达上的独

特之处。笔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赋予翠鸟的人性化色彩。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

苇秆上”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 “等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把翠鸟和小鱼做对比的特色表达,并尝试迁移到作业本的仿写练笔中。有了对文本特色表达的领悟,学生的表达充满童真童趣。

在体裁变化时重组

不同体裁的文章,变化体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二次描写,等于将课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加工,有利于学生积累内化文本中的美句佳段。如记叙文改写成诗歌;说明文改写成记叙文等,从而充分激活“休眠”的消极语言,活化运用,让词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习题中有如下练笔要求: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小兴安岭导游词微习作,结合文中的好词佳句,以达成语言积累和内化的过程。

3.在人称转换时积淀

教学《纸的发明》一课,当学生对纸发明的过程有了深入理解时,引领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言语表达训练。

我们用课文中有关纸的发明的知识,看著黑板上的图表,拿起笔,为纸的发明写一段介绍词。

出示:嗨,大家好!我是纸……

在兴致勃勃间实现将文本内容的整合和再加工,助推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内化趣味性语言,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于想象补白处化用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象的人,才是会构思的人。教师完全可以做个教学的有心人,从课文中去发掘想象元素,给孩子想象的氛围和空间。

如,《去年的树》让学生续写,小鸟离开灯火后,会去做什么呢?

学生的想象是异常丰富的,他们的发言犹如海上的浪花,一朵朵地掀起,美不胜收,有时候甚至能让老师震惊的,在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的时候,学生的言语智慧也在想象中拔节生长。

抓住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促成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依托教材,找准目标,根据学情,紧扣文本,挖掘秘妙,指向表达,巧妙促成读写结合。通过提高随文练笔的质量,帮助三年级学生走稳习作之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随文习题习作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快乐阅读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快乐阅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