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静
秩序感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是孩子步入社会的基本品质。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刚进入小班的孩子,因为陌生的环境导致他们已有的秩序感被破坏,从而丧失安全感,往往会焦虑迷茫,无所适从。所以在小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呢?
一、有序的环境对孩子秩序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切生物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依赖于环境,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幼儿秩序感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游戏的地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给幼儿创设一个井然有序,舒适整洁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合理划分区域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园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小朋友非常喜欢。但我们知道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无关刺激和干扰,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三位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也很用心,很讲究。我们学校新进了一批橱柜,我们就利用橱柜进行区域分割,并根据教具的功能和价值将其划分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科学区四大区域。同时我们还兼顾到动静结合,我们将语言区设在幼儿的寝室里,相对比较安静,不易受干扰。幼儿在半封闭、半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中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幼儿的专注能力也得到发展。
2.定点摆放材料
要维护好有秩序的环境,每一个材料的摆放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物品的摆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轻易变动,给孩子固定的印象。如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具都应有相应的摆放位置。因为小班孩子还小,可先让孩子们参观教室,了解东西摆放的位置。当我们要投放一种新材料时,都会在集体面前示范正确的摆放方位,并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孩子们加深印象。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物归原位,我们还在相应摆放位置处贴有相应的标记。如: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语言区的孩子总是在争抢书本的摆放位置,互不相让,后来在书本封面我们都贴有动物标记,那么在该书本放置的相应位置就贴有与之相对应的动物标志。这样幼儿就能通过看标记知道自己拿过的书要放在什么地方,第一时间巩固空间知觉,形成初步的秩序感,再也沒发生过争抢了。
3.关注细节之处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
如:放置材料的篮子与各区域橱柜的颜色相对应。如果数学区的柜子是红色的,那数学区的篮子都用红色的;语言区橱柜是蓝色的,那这个区的篮子都是用蓝色的。这样潜在的引导让幼儿很容易将各区的工作材料区分开来。
为了帮助孩子掌握“走路靠右走”的规则,我们在在盥洗室门口两侧的地上贴有红绿两色箭头,红色箭头朝外表示从里面朝活动室走,绿色箭头朝里表示从活动室往盥洗室走。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到了靠右走的习惯。
另外在盥洗室喝水的地方,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分隔线标记,等待倒水的幼儿必须站在分隔线后等待,以免拥挤现象发生。
这一系列细节之处的设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接受和理解,不是教师强行施加给幼儿的一种教育手段,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熏染”与“生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二、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秩序感培养的重要性。
1.教师的榜样
幼儿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很强。在培养秩序感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偶像。如:我们每一次取放材料都有固定的位置,都要做到又轻又稳;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如果我们也想加入,必须征得幼儿的同意;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能随手捡拾起地上的垃圾,并扔到垃圾桶。我们教师要借助于这一特殊的地位树立榜样,引起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
2.家长的榜样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但一回家,家长往往随其自便,不能严格要求。因此,我们提倡家园合作,步调一致,要求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班级博客等形式让家长知道他们的秩序感,能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里要注意以自身的秩序行为榜样,时时处处注意教育引导、提醒,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如:睡觉时,帮孩子脱好衣服后告诉孩子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是好朋友要靠在一起摆在床边。当孩子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家长还要让他们知道,起床时先穿什么,再穿什么最方便。如:先穿裤子再穿鞋子,这也是一种“序”。
在幼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秩序感的培养,让这种秩序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成为一种习惯,势必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但是秩序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以身作则,家园携手,为培养有秩序的儿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