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特红
【摘 要】金融业相对性是指金融业受益与实体企业受益长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以金融业的相对盈利性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分析金融业相对盈利性和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风险溢出与金融业相对盈利性之间存在稳定的关联,只有实体企业和金融业的效益趋于相近的情况下,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率才得到更好的管控,但是一旦金融业获得较高利润,实体企业的利润需要通过成倍的杠杆增加才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时,这便是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最大时段。只有加强风险溢出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金融市场的管控,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相对盈利性;市场风险溢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2-0149-02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途径中金融即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因此国家安全离不开金融安全的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行业的稳固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以往大量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发现,只有稳固的金融体系才能为国家赢得更加安全的发展环境。因此,金融体系的建立和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国家甚至是地区经济的稳健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旦无法恰当、科学地管理金融体系则会给国家的实体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 我国金融业相对盈利发展现状
2008年,我国遭受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便是金融危机,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实体经济备受打击。根据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分析认定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自循环”发展现象,也就是实体经济部分的收益与金融部门的收益效率差距过大,金融部门的收益只能从金融部门的内部发展来获得,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市场产品价格波动、经济增速迟缓或下滑,以及国际市场需求逐渐萎靡等问题。另外,在实体经济中还会出现较高的融资成本、利润增长乏力、生产和制造成本走高等困扰实体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自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实体经济利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处于产业链中任何环节的中小实体企业纷纷遭遇原料生产成本上涨、劳动力资源紧缺、订单荒、融资贵和融资难等严重阻碍实体企业发展的问题,直到2017年末该种情况才有所好转。与之相反的情况便是境内金融机构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很多金融机构更是出现爆棚式增长,但是也有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出现井喷式增长。以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为例,早在2012年便已经与实体企业的经济发展速率严重脱轨,上市金融企业的利润远远超越非金融机构的增长速率。因此,二者的盈利效率拉开差距后,引起业界相关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只有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才能积极地、更好地引领国民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由于金融业不规范发展,民间已经出现泛滥的高利贷、经济空心化等经济发展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非常不利于国家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增强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力度。另外,金融行业虚高的利益诱惑,导致民建资本大量涌向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发展更加寸步难行,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2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与金融业相对盈利性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2.1 微观阐释实体经济收益率与金融业收益率不均衡问题
微观阐释我国实体经济收益率与金融收益率不均衡问题,就是要积极找出形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1)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与其他实体企业相比,金融业的经营成本较低,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金融业在经营中能够更容易收获较高的利润。
(2)西方经济的发展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在缺少消费引导和有力的经济发展刺激措施下,放开信贷供给也不会给实体企业的发展带来促动。因此,仔细研究我国当前相对稳定的存贷利差发展条件,金融业通过迅速扩张运营资本的融资规模,比如投放巨额贷款或者有效扩充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生息资产数量和额度,这一过程便顺利实现了金融机构的高额发展利润支撑,而很大一部分投资进入资本市场后,虽然形成了充裕的资本流通,但是却带来了虚拟的金融经济发展。在加速增长的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利润被金融业的发展远远甩在了身后。
(3)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金融机构发展至今也没有取得垄断性定价权,只能通过超高的利差来实现金融行业发展的较高利润,因此在市场化水平还有待完善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金融业还没有真正实现贷款利率指定的能力。
(4)相关因素的干预可以导致实体经济利润和金融经济利润的趋同发展,例如在监管缺位、市场扭曲及政策障碍的作用下,金融机构的资本平均利润便有可能出现下降等现象。
2.2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受到金融相对收益过高影响机制的确立
2.2.1 实体企业杠杆率与金融业相对收益率过高的主要关系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可知,实体企业的收益与金融部门的收益差距如果持续扩大会造成经济发展趋于“向虚脱实”。在较高的经济利润诱导和驱使下,更多的实体企业会限制自身的投资和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流向金融业,偏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会造成金融业的虚高投资,金融业的投资杠杆来自实体经济投资的过度转化,于是引发实体企业的自有资金和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又产生了如何限制金融业发展一味增加投资杠杆的行为难题。一旦实体企业配置过高的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的压制下实体企业的主营业务便会遭到过多限制,导致实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和主营业务萎缩,无疑给实体企业带来过高的经营风险。
2.2.2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与实体企业杠杆的密切关系
当前部分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签订投资合约或者贷款合约时,由于谨慎考虑合同条款,部分金融机构会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在贷款的补充附页上额外增加一条关于贷款利率的风险补充条款,也就是要求实体企业必须用一个超过贷款额度本身数额的抵押品,因此实体金融便出现“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形势不好时,经济环境会产生过多的金融摩擦事件,随着实体经济高度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同时引发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恶化,两者只能不断增强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实体企业的贷款信用受到影响,持续加深实体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融资成本,甚至部分企业持续增加破产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实体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生偿债能力下降问题,实体企业一般都会优先选择偿还民间的高利率贷款,这一现象会出现金融市场溢出效应与金融相对盈利性的增加效应。當前,银行在持续加深考核及绩效压力下,给实体企业带来的盲目抽贷、压贷现象,随时都能导致实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由于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处于同一个担保链条中,一旦实体企业破产或者经营崩溃将导致金融机构提升偿还债务的风险,实体经济的高杠杆导致融资成本升高和融资规模集聚,一旦发生经济危机融资链条断裂便会引发风险传递效应及风险扩散。因此,实体企业的投资杠杆便会在经济的循环发展中形成金融业过高收益的风险溢出途径,金融业过高的利润吸引实体企业投资的同时,也会增加债务链条、债券链条等其他资本运作的金融风险,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将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倍溢出和扩散,最终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打击。
3 结语
总之,金融市场风险溢出与金融业的相对盈利性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坚持长远的战略发展目光,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科学、合理地发挥融资优势,才能最终积极促进实体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顺利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琳.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ARCH-CoVaR模型[J].中国外资,2019(19):94-96.
[2]王皓晔,杨坤.基于EVT-Copula-CoVaR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股市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9(9):79-85.
[3]杨青,周文龙.中美股市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J].上海金融,2019(7):1-10.
[4]耿德林,周慧,江忠伟,等.金融风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区域的空间面板分析[J].征信,2019,37(6):65-72.
[5]姚童.基于股市波动的银行业、保险业间风险传染强度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6]王诚晨.中国金融市场动态传导关系和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7]王承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溢出效应分析[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