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2020-04-14 04:55李海亮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2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生态文明

李海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关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发展对生态的破坏较为严重,而且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X321;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2-0023-04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正式提出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述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为我国目前的环境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而且生态文明建设还会涉及很多利益方,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最正确的现实路径,从而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之后开启的又一崭新文明,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与工业文明,其是一种绿色发展的文明,它要求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在主观上积极维护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开发自然界的同时,从维护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对于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从不同学者的观点当中,不难总结出,生态文明就是需要人们在建设社会经济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社会。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摒弃之前的工业文明观,杜绝大量的浪费与破坏,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两者有效结合,以更好地建设当代的生态文明。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2.1 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逐步完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态环境上做的努力,针对环境整治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控作用。对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已经有了更多的惩治措施,并且对各大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监管。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直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保护机制方面逐步向长效方向发展,比如水土流失治理、造林绿化、自然保护区保护等,这些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党的十八大还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2018年,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由此可见,我国在生态保护法律方面已经不提升到重要的法制建设当中。

2.2 生态意识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生态意识方面的工作,“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民共识,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环保宣传标语。另外,我国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除了沙漠绿化,城市绿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是社会各界形成的共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有了生态意识,随手乱扔垃圾现象大量减少,人们综合素质上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讲,近年来针对生态的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对于各企业各工程的生态保护责任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定。从社会层面来讲,近些年生态环境保护已经逐步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觉加入植树活动,很多企业也建立了生态环保机制。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并且意识到当下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已经高度重视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2.3 环保資金投入不断增加

我国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在逐年增加,每年都有近万亿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而且还在稳步增长。环保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得我国许多环保工程能够不断持续并且深入开展,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98—2002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已经高达5 800亿元。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更是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资金投入方面不断上升,每年资金投入近万亿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我国在生态海洋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还建立了相应的机制。2014—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由480亿元直接增加到570亿元,可见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加大,而且对一些重点环保工程更加重视。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问题

3.1 资源瓶颈问题突出

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丰富的自然资源平均到个人手上很少。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的水资源很丰富,水资源总量是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在世界的国家排名中是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2 400 m3,仅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耕地面积也是如此,我国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却少得可怜。而且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也是如此。此外,我国工业化建设对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造成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由此导致社会矛盾激发,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因而,资源瓶颈突出问题是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要及时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缓和相应的矛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2 生产方式粗放

由于受技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及对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经济发展,因而对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平均综合耗能高出世界将近30个百分点,各个环境污染指标都超标。因而,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的耗费也是相当大,这给我国后期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而,要抓紧建设生态文明,减少资源浪费,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缓和社会矛盾,选择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才能更好地使我国经济发展呈良性循环状态。

3.3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明显,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水污染方面,全国约有1/3的水体丧失直接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水质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没有达到标准的治理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严重状况。更严重的是全国很多大中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大气污染方面,我国面临的情况十分严重,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当中,我国占了7个,太原更是名列全球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下我国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及空气污染问题突出,水土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4.1 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

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转型时期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危机之间尖锐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推动社会和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当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从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高耗能、低效率、高污染”的方式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方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十分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建设现状。因此,要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断深入开展。

4.2 深化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保障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没有强硬的制度作为依赖,再强的理念措施也很难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要突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相关的立法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需要加强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推动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与不断完善,从而使得各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问题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所产生的生态产品、服务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激励市场主体自觉参与。同时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现有的制度体系,通过改变发展模式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现有制度的生态化调整或者进行相应改造,推动制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从而进行总体设计,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执行。并且还需要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机制,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总体设计方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安排,分清政府、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治理制度机制,通过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和企业、公众自下而上的制度安排结合的有效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的有效建设,这也是当下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路径选择。可以在环境保护法中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法治化保障,还要注重通过司法手段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4.3 建立健全开放型的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

2018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来这里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效建设,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开发的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对相应的能源进行有效的供给,并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还需要在资源供给方面注重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重视资源的协调统筹工作,抓住矿产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勘测工作。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对相关资源进行联合开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多渠道、多方面的能源系统建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并逐步建立相应的、开放型的保障体系。

4.4 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区别就在于GDP在整个社会经济评价标准体系中的地位,传统工业文明中,由于环境污染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计入GDP的,相反,为了缓解和治理污染所付出的資金代价却计入了GDP当中。这种标准评价机制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其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激励机制,很多政绩工程出现,都是一些“面子工程”,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杜绝“面子工程”的出现,要不断形成正确合理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不应当纯粹地去看GDP数量,而是要引导相关评价机制重视GDP发展中的“绿色成分”,真正地做到生态保护,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5 推进科技创新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建设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要着眼于发展的大局,重视对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从而更好地实现低碳发展。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科技型人才,从而为我国储备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并且还需在生态科技、绿色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加大投资与研发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4.6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推进生态文明道路的发展,就必须使得全民在理念上先重视起来,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因而,需要重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加强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并对一些不环保的行为作出惩罚规定,推动全民环保理念的形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扫清理念方面的障碍。为了保护好生态和环境,需要大力向社会公众推广资源环境有价的新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公民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政府也要正确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另外,还要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强化公民生态教育的同时,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从而从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5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现实的路径选择方面就不得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政策方面也需要注重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倾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民参与,提高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晓芳.美丽中国视域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2]薄海,赵建军.生态现代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35(1):100-105.

[3]张海波.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3):67-70.

[4]陈海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5]赵志强.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9):89-91.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生态文明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