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梅 潘利波
【摘 要】目的:详细分析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此次分析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6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将患者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用药后临床表现和累及器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60例患者达到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已占总例数的58.3%/35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达到50.0%/30例;通过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为58.3%/35例,用药后累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达到了63.3%/38例。结论:在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掌握用药患者自身情况以及用药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用药管理及防护措施,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关键。
【关键词】用药治疗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3-0-01
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常会因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安全性的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管理力度,对减少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中详细分析了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希望能为临床用药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此次分析对象,6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在1-78岁之间,平均年龄(39.5±2.4)歲。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的药物不良反应统计表对所有患者年龄、病情、所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后所累积的器官进行详细记录,并将所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2 结果
2.1用药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最终分析结果显示,本文中的60例患者有35例年龄达到65岁以上,已占总例数的58.3%;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达到50.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为58.3%,用药后累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达到了63.3%。通过分析发现,65岁以上患者、使用抗菌素药物以及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几率最大,且发生后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反应,因此临床应针对以上几类特点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管理,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从而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用药治疗安全性。
2.2干预措施
加强对患者用药期间的监护力度,用药前要详细掌握患者年龄、机体免疫能力、身体解毒能力以及药物过敏史等信息,通过掌握结果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发生用药剂量过大而增加不良反应。同时在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要合理控制降低速度,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并要加强巡视力度,确保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给予有效处理。同时要加强医护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以及用药管理能力,确保患者治疗期间能够得到良好的医护管理,通过多方面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
3 讨论
用药不良反应在患者疾病治疗中发生率较高,近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所用药物种类及频率明显增多,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会受到年龄、个体差异、用药方案以及管理不当等多方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严重的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减少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已成为目前临床相关学者重点讨论的话题[3]。为此,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患者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显示,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多发生在机体免疫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患者以及用药过程中使用静脉滴注方式的患者,而且多数患者均会累积消化系统,患者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用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几率也会增加;同时抗菌药物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若静脉滴注过程中,给药速度控制不佳,会增加药物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刺激性,从而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4]。所以针对用药治疗患者,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通过加强患者信息掌握分析、用药管理力度以及临床监护力度等多方面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从而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刘晓,孔妍,崔一民,et al.抗感染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147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70-73.
[2] 周玉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与用药干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82):173-174.
[3] 丁德印, 侯俊威.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相关原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 5(41):110-111.
[4] 舒冰,张圣雨,王崇薇, et al.某三甲医院心内科5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1):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