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芝 张丽香 郭宪清 胡海涛 王越
【摘要】 目的 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ADR的发生。方法 收集ADR报告表526例, 按报告表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怀疑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部位等进行归类统计并分析。结果 526例ADR报告表中药品共12类73种, 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的比例为45.1%, 所占比例最高;中药注射剂占16.3%次之;静脉给药途径产生ADR的比例最大, 达到84.6%;比较容易观察的ADR如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较常见占42.8%。结论 临床医师、护师、药师都应加强ADR监测和上报, 做到可疑即上报, 以此来减少ADR的发生, 增加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确保广大群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用药安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57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3]。为全面考察本院ADR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 现对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上报的全部ADR报告表(共526例), 作者按照报告表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怀疑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部位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通过此次统计分析结果, 可以为临床科室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减少ADR的发生, 增加医疗用药的安全性, 保证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上报的全部ADR报告表, 共526例, 按上报人职业统计上报报告数分别为:医生455例, 护士44例, 药师27例,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6.5%, 8.4%, 5.1%。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怀疑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部位等进行归类统计并分析。
2 结果
2. 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52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男女比例为46.8%(246/526)和53.2%(280/526);不良反应发生分布在每个年龄段, 60岁以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 占38.2%(201/526)。
2. 2 给药途径 52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基本采用了4种给药途径, 其中静脉给药有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84.6%(445/526), 其他三种分别为口服、肌内注射及外用给药, 所占比例分别为12.5%(66/526)、2.5%(13/526)和0.4%(2/526)。
2. 3 怀疑药品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中药品分类方法, 526份报告表共涉及12类73种药品, 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共237例, 占45.1%, 所占比例最高;中药注射剂86例, 百分比为16.3%, 位居其次。发生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中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β-内酰胺类(55.1%)和喹诺酮类(21.9%)。
2. 4 ADR累及部位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一般表现为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 比较容易观察到的ADR上报率较高, 如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225例, 百分比为42.8%。
2. 5 ADR史统计情况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有、无及不详的结果分别为57例(10.8%)、278例(52.9%)、191例(36.3%)。家族药品不良反应有、无及不详的结果分别为8例(1.5%)、315例(59.9%)、203例(38.6%)。
3 讨论
从患者性别和年龄分析, 男女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当而且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 说明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的特点[4, 5]。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更大一些, 这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都有所降低, 代谢速度减慢, 易造成体内的蓄积;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 加之可能患有多种疾病, 服用多种药物, 增加了ADR发生的几率。因此, 给老年患者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都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 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ADR。
从给药途径分析, 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①这与不良反应上报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有关, 上报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大部分为住院患者, 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没有吸收的过程, 作用迅速, 效果较好, 住院患者一般都选用静脉给药途径。②静脉注射液直接入血, 常因渗透压、pH值、微粒、内毒素等因素带来不可预期的不良反应。所以, 一方面要加强门诊及院外不良反应的搜集和上报工作, 另一方面, 可以口服达到治疗效果的尽量少用注射药物[6]。
从怀疑药品分析,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高, 中药制剂次之。这与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与其成分复杂, 质量标准不统一有关。另外有些中药比西药安全的观念的存在, 所以临床用药很广泛, 发生率也就相对较高。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 慎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抗感染药中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 与这两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有着极大的关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明确规定,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临床医师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降低抗菌药物应用级别, 保护特殊级别抗菌药物,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标准, 保障广大群众用药安全。
从累及部位分析, 易于观察的不良反应数量较多, 而一些不易观察的及慢性的不良反应数量较少, 临床医师、护师及药师应仔细观察, 加强用药后的随访, 做到可疑即上报。
临床医师用药前应详细咨询患者的既往ADR及家族ADR, 对既往及有家族ADR的患者, 应慎重应用该种药品, 从而降低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通过对本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全部上报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与分析, 可以为临床科室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临床医生、护师及药师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增加医疗用药的安全性, 保证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
[2] 吕子涛, 李连茂, 崔恩晨.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 2009, 20(32):2535.
[3] 张嘉丽.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09, 20(32):2537.
[4] 王桂芝, 胡海涛, 孙莉君, 等.我院30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146.
[5] 王桂芝, 胡海涛, 孙莉君, 等. 我院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31):7794.
[6] 吴仪, 郑筱萸.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国药事, 2004, 18(4):5-7.
[收稿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