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忠
前段时间,笔者在南京某职业学校听了一节思政课,留下了深刻印象,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一、授课过程
这堂课的主题是“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及应对”。看到课件和黑板上写的标题,我不禁暗自为这位年轻女教师担心:这样的主题她驾驭得了吗?学生愿意听吗?她该以何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呢?就在我琢磨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轻松自然、面带微笑地观察着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上课开始,教师亲切地问:同学们知道中美贸易战吗?学生开始了小声嘀咕。教师提问了两名学生,均回答不了解、不清楚。教師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有一个男生说,猪肉涨价了——大家都笑了。教师接着说,相信同学们都听说央视停播NBA的消息了吧,究其原因,也是和中美贸易摩擦有关系的。那么,中美贸易摩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及应对”。
应该说,开场白及新课导入是比较自然的。
接着,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展示等方式介绍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脉络。很显然,教师为了做这个PPT下了不少功夫,我也是第一次较为全面清晰地了解了中美贸易摩擦这个历史性事件。随后,教师围绕中美贸易摩擦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会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国为什么不主动打贸易战?美国为什么要针对中国打贸易战?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同位讨论。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没有给出答案。
教师开始逐一解答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讲述了中美贸易战的实质,从直接原因、政治原因、战略原因等几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又提出了“中美贸易战会不会造成两败俱伤”的问题,并让同学们前后位讨论。讨论后,有几个男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在总结了同学们的讨论后,给出了结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不管美国如何变幻花招,中国有着自己的三张牌,这就是政治独立、完整的贸易链和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
在下课铃声中,教师布置了思考题: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有哪些?现在的、未来的,以及对同学们自身的影响有哪些?教师留下了这些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听课感受
第一,这是一堂“思政味”很浓的思政课。我所说的“思政味”是指引发学生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满正能量等要素。教师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梳理、辨析、讨论等环节,把“思政”的要素较为自然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
第二,这是一堂不打官腔、不说套话、空话的思政课。思政课应该坚持正面教育,而正面教育处理不好就容易打官腔,流于说套话,这堂课避免了类似的“常见病”,以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层层推进的逻辑分析,真实翔实的数据对比,还原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事实真相,把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第三,这是一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但学生不应该成为被动的“被教育者”。理想的思政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教益和成长。这位年轻教师显然深谙此中道理,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情怀。
基于以上三点感受,我给这位教师打了较高的分数,放在了优秀段位。
三、几点建议
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这堂思政课也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及应对”是一个大课题,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在课外查询收集资料。在学生对“中美贸易摩擦”有了解、有看法、有困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从上课开始时学生回答的“不知道”“不清楚”等情况可以看出,要么是教师没有要求学生预习,要么是要求不具体,导致学生的预习工作不到位。学生预习不到位连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显得容量过大,教学过程也显得有些匆忙。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堂课的内容学生只是了解个“大概”,没有真正学懂悟透。
第二,教学设计还应该更细腻些。比如,两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前后位讨论”,都没有形成真正的“讨论”。学生的座位是单排的,无法做到分组;前后位讨论形式上可以做到,但由于问题设计得过于宏观,学生感觉讨论不出合理的答案。
第三,被提问的都是男生。班上有女生,但整堂课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我感觉这是个缺憾。
第四,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一些问题给出结论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中美贸易战”这类复杂的问题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把问题引向深入。概言之,思政课教师既应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正面教育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而不应该仅仅是权威结论发布者。
笔者就此在课后与教师交换了意见,教师真诚地表示认可。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