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铅山县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4500)
胆囊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阻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的形成,如高热量饮食、肝硬化、肥胖、雌激素等[1-2]。该病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出现胆绞痛、上腹疼痛等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临床针多采取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但胆囊局部组织粘连及复杂的解剖关系极大地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开腹手术,成为胆囊疾病患者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5~60岁,平均(36.29±5.69)岁;病程3~45 h,平均(23.76±3.86)h。试验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23~60岁,平均(35.91±5.58)岁;病程2~45 h,平均(24.22±3.41)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3]中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2)结石直径>0.5 cm。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取右上腹腹直肌行切口,切口长约6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等;针对扩张较大的胆囊,可先行缝合底部,而后对胆囊切口处行减压操作,剪开三角区,暴露胆囊与胆总管,在距离胆总管5 cm处剪断胆囊管;切除胆囊后,结扎胆囊管残端,而后贯穿缝扎,在保证无出血后将丝线关闭,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试验组接受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身体倾斜15°左右,保持头高脚低位,使用超声仪对胆囊进行全面探查,选取合适部位行穿刺操作;建立二氧化碳气腹,采取三孔(右上腹、脐上、剑突下)法在腹腔镜下进行胆囊切除术操作;通过腹腔镜观察,若胆囊体积较大,需先行减压操作,抽取胆汁后使用电刀将胆囊断离,而后取出胆囊。
(1)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切口感染、胆漏、胆管损伤及出血。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试验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对照组 45 33.59±6.55 35.85±7.37 36.24±5.69 9.38±3.52试验组 45 27.31±3.45 25.15±4.71 26.37±3.68 5.64±1.36 t 5.691 10.507 9.771 6.6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黄疸等[4]。目前,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有效方式,其中开腹手术切除胆囊有效且彻底,但存在术后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等不利因素;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术后患者恢复快[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为:传统开腹手术在患者腹部做6 cm切口,且开腹后需逐层分离,损伤腹腔内部膜结构,术中胆管残端结扎不严易造成胆漏现象;同时,开腹手术术后创口大,易引起切口感染。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术野较清晰,可提升操作的准确性;对腹腔内部膜结构及脏器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同时,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可降低胆管损伤或胆漏的发生率,进而避免出血的发生;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虽会造成3个创口,但多为钥匙孔大小,伤口易愈合。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刀胆囊切除术,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