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14 02:38张娇波程玉舟索林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二聚体抗凝脊髓

张娇波 程玉舟 索林杰 陈 玮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康复科 458030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其中脊髓损伤患者是好发群体,有40%~90%的脊髓损伤后患者会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研究发现,中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消痛解瘀,活血行气的作用,辅以艾灸可减少血栓的形成[1]。本文将温针灸应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旨在分析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血栓,治疗前2周内未接受其他药物的抗凝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有自发性出血现象,妊娠期妇女,药物及温针灸禁忌证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58±6.84)岁;病程8~13个月,平均病程(10.63±3.11)个月。联合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40.30±6.43)岁;病程8~14个月,平均病程(10.88±2.10)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予药物治疗,采用利伐沙班(Bayer Pharma AG,H20140132)口服治疗,10mg/次,1次/d,连续1个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U/次,1次/d,治疗1个月。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定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血海等穴,棉签在穴位局部消毒,医务人员手部消毒,将针灸针刺入上述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将2cm的艾条插入针柄中,30min/次,1次/d,连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表现明显缓解,且在行走3km后未发生疼痛症状,为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有所缓解,在行走2km后下肢有疼痛发生,可忍受,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加重情况,为无效[2]。(2)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深圳市贝斯曼精密仪器有限公司,SSM)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3)使用血凝仪(南京利艾成贸易有限公司,CA1500)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药物组的7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药物组对比,aP<0.05。

2.2 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药物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a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P<0.05。

2.3 凝血功能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注:组内比较,aP<0.05;与药物组比较,b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损伤节段以下出现严重的下肢功能障碍,因此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严重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出现血液凝集现象,阻塞静脉管腔,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众多,包括手术取栓,药物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凝集等,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未根治,易出现复发现象。

利伐沙班是临床一种新型抗凝药物,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能够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口服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分泌,来中断凝血瀑布的外源性及内源性图形,进而降低凝血酶的产生,减少血栓的形成,在服用过程中并不用常规监测,且副作用小,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低分子肝素属于化学抗凝药物,可抑制血小班聚集,增强抗凝因子Ⅹa的活性,发挥抗血栓作用[4]。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治疗前,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充分说明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中医将下肢静脉血栓归为“血瘀症”“股肿”等范畴,脊髓损伤患者因脊髓节段受损,导致脊髓节段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引起督脉运行受阻,而督脉属阳脉之海,此经络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而血瘀阻于督脉,经络阻塞,下肢阳气不足,血液回流不畅,水津聚于下肢,诱发本病[5]。中医古籍《血证论》中记载“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充分阐述的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中,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发现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D-二聚体含量低于药物组,表明在温针灸辅助治疗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提高凝血功能。其可能机制是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刺之可调和气血,达到统合全身的效果;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具有补血、统血、活血的作用,刺之可通调脉络,活血化瘀;血海为补血大穴,可调和全身之气,疏导任督二脉,气通则血通,刺之能够提升阳气,疏通血脉;阳陵泉及太冲两穴,不仅通调血气之道,且有助于激发阳气。以上诸穴刺之并辅以艾灸,可通调血脉,活血化瘀,减少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提高凝血功能及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二聚体抗凝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