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 波 特约通讯员 邓文圣
初次见到他,很多人都觉得他只是一名普通的90 后教师。但当听说他是一所有近3000 名师生的学校的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很多人都表示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大学毕业工作了两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学校的副校长。转变之快,确实让很多人难以置信。
他就是郭青松老师,一名90 后副校长。是什么让他能如此快速地成长?郭青松老师说,他能得以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思考、阅读和写作。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郭青松心中就怀揣着对美好教育追寻的梦想。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可是,当他真正走进教室,展开教学的时候,他发现现实与自己所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差别,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教育,他开始进行反思。
为什么在学生的眼中看不到求知的欲望?为什么自己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去哪里了?他开始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他在心里寻思着,他决定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改革。但,谈何容易。于是,他在自己班亲自尝试。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查找资料,最后他终于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教室里不再是自己讲学生听,不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一起合奏的美妙交响曲。学生越来越喜欢他的语文课,他也逐渐尝到教学改革的甜头。
在一次学校备课作业检查中,他独特的备课方法被学校当时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发现了,那位副校长倍感意外,也十分惊喜,于是立刻向校长进行了汇报,并主张在全校推广他的备课方法。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学校展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摸索后,他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于是他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让他惊喜的是,一个月后他的文章《单元整合式教学突破了什么》在《中国教师报》刊出,并作为教学改革案例向全国推介。
正是因为他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工作两年后,他成为学校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走上管理岗位后,他思考的问题就更加广泛深入了。给你五年时间,你打算还我一群怎样的老师和学生?他时常展开自我追问。当上校长半年后,他开始深刻地意识到,学校要发展,必须构建出适合学校的课程体系。然而,构建课程体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与梳理。经过一个月不断地思考后,他终于绘制出了学校的课程图谱。他构建的课程体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础。从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逐步展开。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倡导成立了“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改革至今已经两年,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升。
从工作之初到现在,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中,他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学校,如果你想找他,要么去他的办公室,要么去学校图书馆。他说,他很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是他非常喜欢的一句名言。
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才真正认识到阅读原来那么重要。很多人看书,只是获取相关信息,他觉得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想要成为一名独立而优秀的阅读者,必须学会深层次的阅读。他认为,读书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研究性阅读。
最开始读书时,他喜欢进行单篇阅读,他发现这样阅读难以真正地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难以真正得以提升。后来他开始进行群文阅读,将相似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他也逐渐发现这样的阅读难以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于是,他又将阅读的重点放在了整本书阅读。起初,他阅读的都是实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类的书籍,但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开始慢慢地阅读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阅读这样的书籍,并且自己思考问题也更加具有深度了。阅读了大量的整本书后,他又发现只是单纯地阅读,无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又将阅读的重心转向了研究性阅读,在阅读中他不仅关注文中信息,还研究文中的言语表达,在不断地研究中,他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从书中学会阅读,还要从名师课例中学会阅读。”初次听他说这句话时,或许你的心中也有些疑惑。他认为,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教师,一条快速成长的途径就是多读名师课例。
从教以来,他一直都有一个习惯:每周必须看一节名师课例。刚开始的时候,他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名师课例的,总是为名师课堂上巧妙的设计感到惊叹。后来,他发现单纯欣赏难以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于是他开始“读课”。首先,他不断地阅读名师的相关书籍和文章,读懂名师教学设计的理念;接着,他对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板块分解解读,研究名师教学艺术的各个方面;最后,他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与名师课例进行结合思考。在不断地“读课”中,他对名师课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已经慢慢地看懂了名师课例设计的背后的原理,也发现了其中可以改进之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读课”后,他可以将不同名师的课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借鉴。2018年暑假赴上海参加“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培训时,他有幸认识了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在培训会现场他做了一次演讲,说到了自己对语文教学及李玉贵老师课例的看法,李玉贵老师听了之后大为赞叹,并任命他为培训班班长。会后,他们交流对语文教学的看法,逐渐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且,李玉贵老师还主动邀请他参加2019 的工作坊培训。
在不断地阅读中,他逐步找准了教育变革的方向,也懂得了学校教育变革的路径。
郭老师始终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多动笔写作,只有在不断地写作中,才能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具有深度。
在读书时期,郭老师就喜欢动笔写作。读高中时,他喜欢写诗歌和小说。读大学时,他除了喜欢写小说、散文之外,也慢慢喜欢写一些自己对教育思考的文章。工作后,写作的习惯一直持续着。
起初,他将自己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他与学生之间的美好回忆。慢慢地,他逐步意识到,单纯地写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是难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于是,他开始写教学反思。每次上完课后,他都会动笔记录下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在坚持不断地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他的写作能力和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要想真正地成长,必须走向专业发展之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写作。通过写作,能够与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交流,让更多的老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于是,他开始将自己对日常教学的思考进行投稿。
一篇教学稿件的发表并非一件易事。在最初投稿中,他写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都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更不用提发表了。原因一是所写的文章大部分内容观点都比较陈旧,没有太多的新意。二是所写的文章大部分内容大而空,不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三是他所写的文章大部分内容语言不够精练,缺乏专业性。
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后,他开始对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改进,一方面,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积累相关的专业术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内容的选材主题尽量小,围绕每个小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同时对不同期刊的文章风格进行专业研究。之后,意外之喜接踵而来,三年时间他已经有二十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学刊》《语文知识》《小学教学(语文版)》《江西教育》《湖北教育》等期刊上发表。
担任副校长后,他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了。他对教育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思考整个学校的发展。同时,他的专业写作内容也开始慢慢涉及学校管理及课程建设方面。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如果不是自己在不断地思考、阅读、写作,或许我也会像大部分普通老师一样,成长的步伐缓慢。我之所以走得快一点,是因为我一直在探寻自我成长的方向。”郭老师如是说。
思考、阅读、写作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密码。如果大部分年轻老师都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