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亳册父丁簋与复合氏名*

2020-04-14 03:38
考古与文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藏名号铭文

耿 超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大学博物馆)

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铜簋,器内底部有铭文五字“戈亳册父丁”(图一),笔者认为此“戈亳册父丁簋”应是著录于于省吾所编著《商周金文录遗》中的第131器。本文对戈亳册父丁簋的器形、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分析,错误之处,祈请专家指正。

一、形制与纹饰特征

戈亳册父丁簋口部略呈椭圆形,长径19.9、短径19.2厘米,盆形腹略垂,高圈足微外撇,底径长16、高14.7、圈足高4.4厘米,两侧有2个对称的半环形兽首耳,耳下有长方形垂珥,珥部长2.2~3.1厘米。全器呈灰白色,锈较厚且硬,或与所埋土壤成分有关。颈部与圈足部均有纹饰,纹饰上下均有弦纹两周为边框,颈部纹饰以两环耳为界分为两组,每组以高浮雕兽面纹居中,两边分别有3个顾龙纹与两个涡纹相间排列,顾龙纹尾下垂,卷体朝向兽面。圈足纹饰以垂直于兽面纹部分起扉棱,扉棱两侧各有3个四瓣目纹和两个浮雕圆涡纹相间排列(图二)。铭文位于器内底部,“戈亳册父丁”五字。

戈亳册父丁簋的器形、颈部纹饰与足部纹饰均与现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的簋(《集成》4144;图三,1)相似,不同的是后者腹部饰直棱纹,前者腹部素面。此外,与戈亳册父丁簋器形相似的还有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公簋[1](图三,2)和甘肃白草坡西周墓中铜簋M1:10[2]、簋为商末帝辛时器,公簋与白草坡出土铜簋均为西周早期时器,由戈亳册父丁簋的纹饰与器形来看,与簋更为接近,由此推测其年代为商代末期。从铭文字体与书写风格来看,戈亳册父丁簋在《录遗》只著录拓片(图四,2),无器形。

二、铭文及相关问题

“戈亳册”为复合氏名[3],“戈”为族氏名号,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戈国,《左传》襄公四年:“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匿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4]杜预注曰:“戈在宋郑之间”[5],可见戈为方国名,最早是夏人寒浊之子豷建立的方国,其地望在宋国和郑国之间,后被少康之子后杼所灭。但商代依然有名“戈”的方国,见载于甲骨卜辞,如:

贞:叀黄令戈方。二月。(《合集》8397,宾组)

在甲骨卜辞中,也有对“戈人”的相关记载,如:

贞:乎(呼)戈人。(《合集》8400,宾组)

已丑卜,宾贞:翌庚寅令入戈人。(《合集》8398正,宾组)

叀戈人射。(《合集》33022,历二)

“戈人”指戈族之众,朱凤瀚认为戈是氏名,应为商金文中所见戈氏,并指出与戈有复合关系的诸氏名所表示的这些族氏在殷商期主要活动地大致在安阳及其邻近地区[6]。

图二 戈亳册父丁簋纹饰拓片

图三

“册”本为职官名称,为“作册”之省,在商代已有名“作册”的职官,如甘肃庆阳出土商代晚期玉戈,戈援后部刻铭文三字“作册吾”[7],殷墟郭家庄M50中的饕餮纹分裆鼎,内壁口沿下有铭文三字“作册兄”[8]。造型与大盂鼎相似的作册丰鼎,成器于商代晚期,其铭曰:

“作册般新宗”是为作册般所作的新宗,表明作册般已去世,作册丰受到王与太子赏赐后作器祭祀父己。作册般之名,还见于另外两件青铜器,一件是2003年国家博物馆征集的作册般鼋,另一件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作册般甗,甗铭曰:

图四 铭文拓片

铭文记述了征人方胜利后,受到商王赏赐的作册般作祭祀父己之器,朱凤瀚认为作册般是受到商王重用并有很高地位的贵族,推断“般”与“丰”可能为兄弟关系[9],作册般与作册丰先后担任作册之职,可见其家族概为作册世家。在殷商族氏铭文中带有“册”者很多,如“宁戈册”“允册”“豆册”“册”等,林沄曾指出族氏铭文中存在职事性复合的现象[10],表明某族氏的人在不同时期可能担任过“作册”这种官职,“册”与族氏铭文联用,虽本身并不作为族氏铭文,但却作为复合氏名中一部分,李伯谦称之为“职官徽号”[11],张懋镕则称之为“准族徽文字”[12]。

亳为地名,应为戈族分支的居住地,其具体地望应在安阳之东的内黄或其附近一带[13]。族氏铭文中有“亳”的铜器,目前共发现5件,均为商代晚期时器,除戈亳册父丁簋外,还有:亳册戈1件(《集成》10876),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直援无胡,长方形内前部有椭圆形銎,援脊直通銎上,内部两面铸铭文两字“亳册”。戈亳册簋1件(《集成》3237),现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盆形,侈口,鼓腹,圜底,高圈足上有两个方孔,口沿下饰目雷纹,器内底部铸铭文三字“戈亳册”。亳戈册父乙觚1件(《集成》7262),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圈足内铸铭文5字,“亳戈册,父乙”(图四,3)。亳戈册乙觚1件(《集成》7253),著录于《小校》5.62.4,器物下落不明,圈足内铸铭文4字“乙,亳戈册”(图四,5)。

可见亳单独作为族氏名号的可能性非常小。“亳戈册父乙觚”与“亳戈册乙觚”铭文中的“亳戈册”意义应同于“戈亳册”,朱凤瀚曾指出,在不同的器物中,复合氏名有不同的组合形式[14],如金文中的复合氏名“北单戈”(《集成》1747;图四,6)与“戈北单”(《集成》9389;图四,4),戈为族氏名号,北单为地名[15],“戈北单”或“北单戈”也就是表示居住在北单的戈族分支。

由此,“戈亳册”复合氏名的含义为居住在亳地的戈族分支,且这个分支中有多人曾担任作册的官职,此复合氏名是族名+地名+官名的形式。“父丁”“父乙”是亲属称谓,“丁”“乙”为祖先名,除“亳册戈”不能确定外,上述其他可能为同一家族即“戈亳册”族之器物。

综上所述,戈亳册父丁簋的发现对商代青铜器与族氏铭文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3]a.朱凤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b.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189.复合氏名最早由朱凤瀚提出,指在一件器物的铭文中,作器者自署其所属族氏之名号,是由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族氏名号复合而成的,而且在不同的器物中,存在着不同的组合形式;何景成指出了复合氏名的复杂性,将由一个文字构成的族氏铭文归入单一氏名,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族氏铭文归入复合氏名.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6:1028.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1993.

[6]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增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95.

[7]许俊臣.甘肃庆阳发现商代玉戈[J].文物,1979(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8.

[9]朱凤瀚.作册般鼋探析[J].中国历史文物,2005(1).

[10]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C]//古文字研究(第5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35~48.

[12]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J].文物,2000(2).

[13]王震中.甲骨文亳邑新探[J].历史研究,2004(5).

[14]同[3]a.

[15]同[3]b:214.

猜你喜欢
现藏名号铭文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九月·游弋
《玄宗避蜀图》
一月·如意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