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直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學目标。思品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强调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落实,也强化了基于理性思维的情感教育。教师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情感教育融合在课程的细节内容当中,提高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笔者现以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创新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例,谈谈通过“关注生活,以情入情”“有的放矢,以情激情”“画龙点睛,以情诵情”等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情感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情感价值
一、关注生活,以情入情
生活即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着眼于生活,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体验的真实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如何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就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用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教学片断:课堂导入——走进科技之门。
师:大家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金属探测仪。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作用?
生:高铁站、地铁口,用来检测违禁品……
师:那我找个同学来试试。(教师事先将手机放入一学生口袋中,然后随机找另一位同学用金属探测仪检查此同学。)
师:在中考考场上,进入试室前,大家都要接受这样的检查。科技创新帮助我们维护中考的公正。
教师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探测仪”为引子,吸引学生注意力,把生活引进课堂、带入课题,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技和创新的力量。
二、有的放矢,以情激情
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教学中。这是源于学生与教师、与教材之间缺乏一种默契、一种相互的吸引—一情感。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以“教”的热情激发学生“学”的激情,就会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像导演、编剧,学生就像演员,身临其境。要达到这种高度升华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对整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层层铺垫、环环相扣。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三大板块:“感受科技之力”“认识科技之状”“铸造科技之梦”。一步步带领学生认识科技创新重要性、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现状,最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逐一突破重难点。知识纵横交错,情感跌宕起伏,从探究活动的逐步推进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情感价值。
教学片断:活动一——感受科技之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四大发明”是什么吗?
生: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
师:(教师展示图片)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生七嘴八舌谈影响。)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和创新,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继续感受科技之力。
(教师播放视频《三次科技革命》,并展示图片。)
师:从三次科技革命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每一次科技创新取得进展,都会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科技创新不只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智能。
师:除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你们还看到什么?
生1: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从欧美国家开始。
生2:中国从封闭状态到被迫打开国门,再到跟随世界改变……
师:确实,无论是主动领跑,还是被动跟随,科技创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带给我们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时间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历史的车轮来到了现代。
(教师继续播放图片“第四次科技革命”。)
生:(欢呼)终于有中国了!
师:在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中国扮演着落伍者、边沿者的角色,面对的是落后挨打的局面。即使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也只是一个跟跑者。只有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第一次与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次我们不只是参与者,更要做发起者、推动者。
通过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中外对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课基本知识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也牵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下个环节的“品味科技之光”做铺垫。
教学片断:活动二——认识科技之状。
环节一:品味科技之光——播放《港珠澳大桥》视频。
师:看完视频,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震撼、感动……
师:掌声响起来吧,献给我们的桥梁建造者,是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个世界奇迹。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震撼人心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亲身感受我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师: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科技创新成就,让你们有想鼓掌的冲动呢?
(生举例科技成就……)
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入戏”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搜索素材信息,加深“自豪自信”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共鸣。
环节二:意识科技不足。
师:这些科技成就是否意味我国已是科技创新强国?
(生小组讨论,分组发表意见。)
师小结:我国科技水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待:1.总体水平还不高;2.某些领域有差距;3.公民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接着教师展示素材:《中美贸易战》——中兴危机。)
师:在为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欢呼雀跃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的不足。
通过讨论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展示时政素材,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为激发爱国情感铺垫情感基础。
教学片断:活动三——铸造科技之梦。
环节一:领略我国的科技之魂。
展示我国著名的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师: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批科技工作者,他们勇担重任,用自己的灵魂铸造科技之梦。“导弹之父”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归国7年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用5年时间便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攻关路:“天眼之父”南仁东,曾舍去“国外一天等于国内一年”的高薪工作回国,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了研制青蒿素,她带头拿自己做实验,把自己当“试验田”……从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兴国,到科技强国,中国科学家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正是他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国家强大的历史使命,助力我国科技发展由跟跑为主逐步转向在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那么,为了圆国家科技创新强国之梦,你能做些什么?
(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在“领略科技之梦”环节中,播放科技工作者的照片,教师用大篇极富感染力的旁白语言介绍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设置情境,以情唤情,激发共鸣,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献身科学、振兴中华的高度自觉,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三、画龙点睛,以情诵情
一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结尾设计一定要注重情感的升华与抒发,让课堂再起波澜,犹如画龙点睛,产生“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本节课教师在结尾处设计了一个配乐集体诗朗诵,用《我相信》做背景音乐,学生大声朗诵《我们是出巢的小鹰》等振奋人心的诗歌。
集体诗朗诵激情豪迈、富有感染力,把学生的积极情感推向高潮。至此,学生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下,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也为本节课增添了回味无穷的美感。
总之,教师作为情感的驱动者和引导者,唯“情”才可打动人。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彰显。立足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整合情感教育资源,构建情感化的道法课堂,为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