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炎培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为了调解国共两党矛盾,积极奔走。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识的三个维度:一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认识,解决了抗日战争期间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的问题;二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核认识,解决了当时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问题;三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活动,解决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问题。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度
[作者简介]魏圆圆(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立项项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机制及当代价值研究——以中间力量代表黄炎培为中心的考察”(项目编号YK18-11-0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3-0004-03
黄炎培(1878—1965年),字任之,号楚男,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职业教育的重要开拓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作为中间力量代表人物,为维护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做了大量工作。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先后参加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并担任要职,后又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并参加旧政治协商会议,调停国共两党关系。黄炎培直接参与了两个民主党派的成立与发展,也可以说他是民主党派典型代表人物,有着自己独到的、完整的政治思想。本文旨在讨论分析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识的三个维度:一是阐述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认识,解决了抗日战争期间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的问题;二是阐述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核认识,解决了当时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问题;三是阐述黄炎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活动,解决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问题。通过分析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认识:团结
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认识围绕团结展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解决了当时为什么需要统一战线的问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必然会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变化与重组。中国共产党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早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再上庐山与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举行谈判。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向全国郑重声明: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共赴国难。7月17日,蔣介石在庐山发表《对芦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①
黄炎培从“九一八事变”后就立即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和江问渔、杨卫玉等到宁波同乡会参加抗日救国研究会,并作为代表谒见蒋介石,陈述对于时局的意见。黄炎培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和中华职业学校也加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一方面继续兴办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成为抗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力量。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黄炎培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做了大量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团结一致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虽然黄炎培认识到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必须团结,但在真正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国民党不得不作出战略调整,从“攘外必先安内”调整为联合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但是其遏制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初衷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矛盾突出,甚至还出现了斗争,例如皖南事变的爆发。黄炎培从一个教育家逐步转变为一个政治活动家,对现实政治问题越来越关切,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统一,关键在于人心的团结,“欲求抗战的胜利,须得每一个人努力于抗战条件的增进,最重要的胜利条件是什么?就是全国一致精诚团结”。②因此,作为中间力量的代表人物,黄炎培积极参加了国民参政会,并在大会上呼吁“我希望大家要使整个参政会有所成就,而不要谋某一集团的功名。……大家要抛弃相互猜忌的观念。因为一有猜忌,就不免相磨相擦。乃至相骂相争了。”③团结,一直萦绕黄炎培心头,虽然他对国民党始终存在政治和心理上的芥蒂,但是在涉及团结、统一的问题上,他总是殚精竭虑,最初对国民党抱有很大希望,甚至希望中国共产党为顾全大局放弃自己的立场,强调“拥护政府及最高领袖”,④以维持来之不易的团结、统一的局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维系党派间的团结和全民族的团结,最终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
二、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核认识:爱国
黄炎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与把握,最重要的核心就来自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明确了当时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问题。黄炎培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其在国家危亡之时能坚定救国决心;另一方面,西方政治哲学理念的影响,使其能为了爱国对自己的思想和政治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
黄炎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读书人,从小渴望国家强大,人民能安居乐业的爱国主义思想其实早已在其心中生根发芽。黄炎培先接受了十年严格的旧式封建教育,“泛爱众,而亲仁”、“仁民爱物”等传统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而当面临国难之时,要真正做到“仁民爱物”,就必须先救国。同时,黄炎培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中,父母早逝,孤苦伶仃一个人为了生计,接触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使其逐步积淀起谨慎、随和、坚强的内心,为日后所从事的抗日救国政治活动奠定了爱国主义的基石。
波譎云诡的现实危机、强烈的爱国热情、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好奇等,黄炎培接触了《天演论》,理解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黄炎培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样爱国和救国。1901年,黄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遇到了恩师蔡元培,深受其爱国主义、教育救国等思想的影响。新旧之学的交叉影响使黄炎培既没有固步自封,一味排斥西学;也没有全盘否定传统,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为日后更好地爱国、救国服务。
1931年抗战开始,黄炎培带着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战斗中。“国难来,重做人。今后做人不怕劳苦和艰辛。我用一分精神都为国,我过一寸光阴全为民。”⑤在接下来一系列爱国救亡的活动中,黄炎培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敌当前,“我们的共同大目标,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⑥
黄炎培一方面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拯救国难,复兴民族,必须要有“爱”。这种“爱”首先体现在个人爱自己、爱国家、爱全人类等多个层面,并且强调“博爱是体,互助是用,今后救国效能的多少有无,全看这种精神的消长”。⑦同时这种“爱”还需从个人扩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并接受这种“爱”,用这种“爱”来维系民族的团结,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黄炎培又受到了西方思想的洗礼,拓宽了眼界。他看到抗战开始后,中国国民中存在一盘散沙的状况痛心疾首,在希望中国人民能团结爱国时,他还指出应加强生产和国防。“团结增进人的力量,生产增进物的力量,把人和物的力量联合增进起来才能构成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建立国防。”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国共产党爱国立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深明大义,为促进国共两党早日合作抗日,中共中央1937年2月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民主党派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救国作出的让步,表现出极大的合作诚意和爱国决心,因此,黄炎培很快接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投身各项抗日救亡运动中,并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黄炎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目的:统一
黄炎培为了促进党派之间的统一、抗日救国的统一,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活动中来回奔波、斡旋,让人感动。统一,正是黄炎培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目的,其所参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解决了怎样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黄炎培就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中。这年年底,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外又创办了一份《救国通讯》(后改名为《国讯》),主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黄炎培亲自担任发行人,并经常在此发文阐述自己的看法。“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为了支援十九路军抗战,黄炎培加入了上海地方维持会并任秘书长兼总务主任,负责主持该会的实际事务。黄炎培积极做演讲,最著名的是1942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华复兴讲座,十次讲稿陆续发表于《国讯》,后出版了《中华复兴十讲》单行本。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主持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党、共产党和社会贤达三方都积极参与,黄炎培作为职教派代表(第三方贤达人士)被选为国民参政员,从1938年7月到1948年3月,在近十年时间里,黄炎培始终参与并为国共两党能摒弃前嫌,统一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也正是在国民参政会期间,黄炎培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党人,并经常与周恩来等人定期晤谈,逐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主张,并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黄炎培看来,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是民主与统一。然而当国难爆发特别是国家处于危亡之时,“统一的价值自然要高于民主之上,统一是实行民主的现实目标,而民主则是实现统一的最佳途径。”⑨在抗日过程中,民主与统一往往发生矛盾和冲突,此时的黄炎培已倾向于民主屈从于统一,为的是保证全民族来之不易的统一。他在日记里写道,“余为参政员,自己认定两大任务:一、助成政府与民众合作;二、助成各党派间合作。”⑩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国共冲突,为了调解国共争端,黄炎培呕心沥血,这一点在国民参政会期间表现尤为突出。起初,黄炎培对国民党能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做法是感到欣慰的,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大局支持蒋介石,将蒋介石视作民族的最高领袖,期待全国的统一局面。但国民党表现出的独裁专制,引起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不满,黄炎培忧心忡忡,他非常担心操之过急的民主等要求会削弱刚刚建立起的统一局面,因此,他希望各党派能放下芥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黄炎培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确实为了大局进行了适当让步,深得黄炎培等中间力量的支持。然而接下来皖南事变的爆发,引起国内一片哗然,黄炎培愤怒难遏,在参政会上大力抨击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积极营救被捕中共人士及盟友。中共参议员拒绝出席接下来的参政会,眼看统一局面即将打破,黄炎培到处奔走,希望通过成立特别委员会等方式来弥补国共两党之间的隔阂,希望大家能继续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团结的局面,然而最终也未能如愿。
黄炎培等中间力量在维护统一局面过程中发现除了国共两党,第三方力量应该联合起来,才能扩大自己的话语权,才更有能力在国共两党之间斡旋,求得抗日阵营的团结和统一。1939年11月,统一建国同志会成立,但仅仅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是政党,作用不明显。皖南事变如同加速器,让黄炎培无限感慨之余不断反思。1941年3月,黄炎培等秘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进一步走向政治独立。但在民盟公开问题上,黄炎培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为了民族团结统一大局,不应过分刺激国民党当局,须谨慎小心,以免悲剧再次发生,切不可操之过急。
黄炎培在抗战初期认可蒋介石的领袖地位,曾一度对蒋介石充满期待,但随着抗战的推进,失望和不满慢慢改变了黄炎培的看法。对中国共产党,从开始的一视同仁到最终完全支持,黄炎培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有了逐步的改变。1945年7月,作为参政员代表,黄炎培飞赴延安,为国共两党能继续维持统一局面,建立联合政府做努力。在延安的五日,让黄炎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深深打动了黄炎培,与他所提倡的“仁民”思想不谋而合,与国民党政府一直以来对其所提出的相关提案置之不理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黄炎培内心的距离,并有了著名的“窑洞对”。回到重庆后,黄炎培第一时间发表了《延安归来》的小册子,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总之,黄炎培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国家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投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同时,黄炎培也深感无奈和民主党派当时力量的弱小。但即便如此,在国家危亡之时,他依然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奔走国是,往来于上海和南京之间,3个月中竟往返9次,那时车舟不便,路途很费时间”,?即使条件再恶劣,也阻挡不住他为国奔波的脚步。夫人王纠思病逝时也未能陪伴左右;家中变故、自己重病缠身,也没有停止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斡旋活动,让人动容。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维护抗日统一局面,黄炎培展现出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抗战胜利后,为了继续维持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黄炎培依然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虽然知道困难重重,但他依然砥砺前行。
[注释]
①周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N].光明日报,2015-5-27(第11版).
②黄炎培.外省人在四川——第四个“八一三”在宜宾作[J].国讯,第245期,1940年9月5日.
③孟广涵.国民参政会纪实(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42-43页.
④黄炎培.复刊词[J].国讯,第179期,1938年8月13日.
⑤黄炎培.重做人.红桑[M].上海:展望周刊社,1954年版:第11页.
⑥黄炎培.留告四川青年同学书.蜀道[M].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22页.
⑦黄炎培.我们救国该什么样的修养[J].国讯,1933年第61期.
⑧黄炎培.留告四川青年同学书.蜀道[M].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28页.
⑨许纪霖.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40页.
⑩黄炎培日记(第6卷).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179页.
?黄方毅.黄炎培与毛泽东周期率对话——忆父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