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李海峰(宁波大学)
项目类别“十五”国家年度项目
结项通知书号艺规结字[2008]018号《网络文化现状及对策——网络成瘾症的对策研究》在大量实证调查数据和对多个城市、多个群体的调查样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文化的异质化现象——“网络成瘾症”(后亦简称“网瘾”)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网瘾”的定义、现状与分类、发生机理、社会作用和个性心理特征,研究“网瘾”的防治对策以及影响网络文化发展的因素。该成果约8万字,包括研究报告《网络成瘾症的对策研究》,以及论文《对网络成瘾症防范对策的文化思辨》、《网络成瘾症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网络传播技术及应用的新态势》、《虚拟社群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等。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报告《网络成瘾症的对策研究》包括八个部分及附录的四份调查问卷。这八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还梳理了阶段性的论文成果。国内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相应监管措施的相对落后,令“网瘾”现象日趋严重。研究者将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以及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此开展研究。
第二部分基于国内外对“网瘾”概念的辨析,界定了国内所谓“网瘾”的三个前提,并由此延伸到网瘾倾向的判定,探讨“网瘾”群体上网的行为特征。研究者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及初步调查经过,分析了国内“网瘾”的规模细分情况,指出青少年是国内“网瘾”的患者主体。该部分还通过群体细分,研究了“网瘾”的七个类型及其表现。
第三部分从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三个方面考察了“网瘾”的危害。
第四部分研究国内“网瘾”的干预和防治现状。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国家有关机构正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凝聚社会资源,开展网络文明行为活动,抵御“网瘾”的侵扰和蔓延;二是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性疗法进行防治,主要手段为心理干预援助、心理帮助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第五部分研究“网瘾”的形成机理。该部分从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性心理因素三方面进行理论考察,同时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不同群体的特点,探讨了青少年“网瘾”与应试教育以及网络游戏产业化的关系,成年人“网瘾”与心理压力、复杂人际关系、家庭和婚姻矛盾的关系,以及“网瘾”的形成机理,梳理、辨析了对“网瘾”的四种不同看法。
第六部分在综合多种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文化的内涵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具有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环境开放、覆盖面广、难以监控的特点,它也是随着全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研究者指出网络文化中异质化现象的泛滥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并通过探讨其基本范畴,论述了网络文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提出了建设健康网络文化的建议。
第七部分分别从“网瘾”的预防和诊治两方面提出对策,阐述了其防治的具体措施,还特别针对成年人的“网瘾”提出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干预、防治办法。
第八部分是结束语。研究者强调,必须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带动全社会共同抵御“网瘾”,使广大青少年人群成为网络文化的受益者。
该成果采用了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翔实。研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面向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的工作绝非一劳永逸,应逐步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从法律法规建设到网络传播技术建设的一整套长效机制。该研究也从多个角度给出了一些关于具体措施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