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开斌 林炜炜 翟慧杰
(1.中央党校,北京 100089;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 100020;3.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的区域,现代城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各种城市风险问题不断涌现,“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新旧问题叠加”。[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曾指出:“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在城市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安全风险问题上”。[2]近年来,中国一些城市发生了重特大突发事件(如“3·01”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同时,暴露出城市安全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
安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城乡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3]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4]中办国办2018年1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5]
现实需求推动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城市安全风险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相关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城市风险治理问题开展了多元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课题立项来看,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等都设立了城市风险治理问题相关研究课题。从发表论文来看,截至2018年底,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单纯以相关概括性名词,如“城市风险”“城市灾害”“城市应急”“城市危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城市安全”“城市防灾”“城市减灾”为主题的文献有3万余篇,以某一类或某一种风险,如“暴雨洪水”“地震灾害”“山洪灾害”“雾霾天气”“恐怖袭击”“食品安全”“流动犯罪”“信息安全”“城市管网”“市密集建筑群火灾”“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文献有2万余篇。
总的来看,目前理论界已有不少文献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风险治理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以总结前期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议题,确定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相对而言,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比,社会科学研究有利于更深度地去描述、挖掘城市风险治理现象。因此,本文选取1979-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基本情况、热点趋势和主题演进,指明尚缺乏研究的空白领域,为城市风险治理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是对社会科学领域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保证数据来源的质量,本文仅选取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主题检索时,选择的关键词需要考虑学术代表性、涵义准确性、范围全面性以及检索方便性。考虑到与“城市风险”的同义或类似表述词汇较多,本研究选取“城市安全”“城市风险”“城市灾害”“城市突发事件”“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城市危机”“城市防灾”“城市减灾”“城市应急”共9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79-2018年共40年,文献分类目录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检索,共有393篇论文。确定检索结果后,进行文献数据清理,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剔除。首先,浏览论文的题目与摘要,剔除非学术性、非原创性的论文(如会议新闻报道类、评论类文献)75篇;其次,阅读文献摘要与内容,剔除非城市风险领域的论文(如“当代城市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54篇;再次,分析文献内容,剔除未聚焦中国城市风险相关主题的文献(如“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41篇。最终,得到223篇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核心文献,作为本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iteSpace V软件为基础,综合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信息可视化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借助文献的特征数量,来反映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编码为主的方式,对研究内容进行数量化描述分析的研究方法。[6]基于JAVA程序语言编写的CiteSpace V软件,综合了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信息可视化法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文献的题目、作者、关键词、主题词等进行分析来展示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图谱”,揭示该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在国内应急管理相关领域,CiteSpace V软件近年来也被部分学者用以分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的研究情况。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现波动发展、总体上升的特点(见图1)。整个研究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起步期(1979-2001年),这23年间没有发表在CSSCI的学术论文,但是可能有发表在普通期刊的论文,说明这一阶段中国城市风险治理关注度不高,尚未引起理论界重视;第二阶段是曲折波动期(2002-2010年),这9年共有文献65篇,平均每年发表7篇论文,研究数量有较大增长,但出现2008年大幅增长、随后2009-2010年大幅下降的现象,这可能是受政策因素和时政影响出现短暂的研究热度;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11-2018年),这8年共有文献158篇,平均每年发表20篇论文,研究数量比前两个阶段明显增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可能与近些年来中国城市风险事件频发、学术界对城市风险治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注度上升有关。以上阶段的划分也为后续部分内容的分阶段研究提供了依据。
图1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1979-2018年)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先后出现过2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2008年,共发表论文22篇。此次高峰可能源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2008年先后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汶川特大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及举办北京奥运会这种举世瞩目大型赛事等因素的推动。第二次高峰为2015-2016年,这两年分别有文献23篇、26篇。此次高峰的出现,可能是受到这两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国家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大量城市风险管理文件出台等因素的推动。可见,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颁布,会引起学者对城市风险治理的关注,进而提高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热度。
从学术论文的期刊分布来看,223篇城市风险治理学术论文共刊发在106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表2篇左右的文章。
从刊文数量来看,刊发4篇及以上文章的期刊有10种(见图2)。这10种期刊刊文总数达66篇,占总文章数的29.6%,可见刊发城市风险治理论文的期刊比较分散,这是由于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涉及多学科的内容。发文前三名的期刊分别是《城市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探索与争鸣》,刊文量(占论文总量的比例)分别是16篇(7.2%)、9篇(4.0%)、7篇(3.1%)。由于《中国行政管理》是双月刊,而其他两个期刊为月刊,因此,《中国行政管理》刊发城市风险治理文章的实际热度更高。
从期刊的学科类型(基于CNKI数据库的分类标准)来看,学科构成较为丰富,涉及“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学及统计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建筑科学与工程”“公安、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新闻与传媒”“中国近现代史”“交通运输经济”“政治学”“经济体制改革”“体育”“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其中,“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三个学科的文章数量最多,分别是68篇(占比30.5%)、33篇(占比14.8%)、31篇(占比13.9%),其他学科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见图3)。
图2 发表4篇及以上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1979-2018年)
图3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1979-2018年)
学术职业化对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统计论文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的情况,在剔除10个未说明职称(职务)的作者之后,共获得213个数据,职称分布(占比)基本情况为:正高级53人(24.9%),副高级69人(32.4%),中级27人(12.7%),硕博研究生/博士后57人(26.8%),政府工作人员3人(1.4%)及其他4人(1.9%)。除了拥有高级职称的学者发文量大外,处于科研上升期、拥有更加宽广的学术发展空间的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发文数量也比较多,可见城市风险治理领域吸引了不少中青年学者的兴趣,这也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后续发展。
研究类型包括理论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理论型研究是一种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它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目标,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调查来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应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既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又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7]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目标不同。综合型研究是在发现社会现实问题后,又发展出一套与观察到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理论,进而为建立、改变或证实理论而寻求事实。
在223篇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相关文献中,理论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的文献数量(占比)分别是27篇(12.1%)、144篇(64.6%)、52篇(23.3%),可见应用型研究是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城市风险治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更侧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种研究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理论型研究一直较少,应用型研究比重最大;而综合型研究的比重却呈阶段性下降的趋势(见表1)。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早期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滞后性,常常是发现风险问题后才有可能去研究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理论,因此应用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较多;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和学科分类的细化,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越来越多,而综合型研究越来越少。
表1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文献的研究类型分布(1979-2018年)
根据2007年制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中国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不同类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城市风险也可参考该标准进行分类。部分论文对各类城市风险进行总体性的宏观分析,未明确具体风险类型。根据所研究风险类型不同,本文把城市风险治理研究论文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未明确风险类共5类,研究其分布情况。
研究发现,在223篇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中,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未明确风险的文献数量(占比)分别是30篇(13.5%)、21篇(9.4%)、24篇(10.8%)、22篇(9.9%)、126(56.5%)(见表2)。所研究的风险类型分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多数文章聚焦于城市风险治理的宏观研究,未明确具体的风险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各类城市风险进行跨类型综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二,自然灾害类和公共卫生类风险治理研究,呈现因特定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在某个时间段研究数量增多的趋势。例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和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推动自然灾害类和公共卫生类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数量在第二阶段增多。第三,40年来,事故灾难类和社会安全类城市风险治理研究论文的数量比较平稳。
表2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文献所关注的风险类型分布(1979-2018年)
城市风险治理包含了不同的研究主题。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筛选过的223篇学术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构建时区演化图,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间阶段中国城市风险治理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衍生关系,揭示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时间区间选择1979-2018年共40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在节点阈值中,节点数据分别选择Top 50 per slice和Top 10. 0% per slice,节点出现频次、节点共现频次和余弦相关系数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1、1、20,被引频次区间为5-10。本研究选取最小生成树算法和修建切片网算法,以更加清晰简洁地展示图谱。最终,形成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其中网络节点134个,经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得到节点连线279条,网络聚类量为25个。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频次和中介中心度能代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情况。
1.频次。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圆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在该领域出现的频次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粗细表示共现的强度,颜色表示节点第一次共现的时间,颜色从浅到深的变化表示时间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中,频次最高的两个节点是“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见图4和表3)。此外,“危机管理”“城市安全”“智慧城市”“城市”“特大型”“风险治理”“大数据”“城市风险”等关键词的频次也位居前列。这种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2003年后在对公共安全领域的表达用词上,官方话语体系主要使用“突发(公共)事件”,而很少使用“危机”“风险”等词汇;二是2003年后中国推进的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强调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而相对较少关注事前的风险防范与应急准备。
图4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979-2018年)
表3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
序号频次关键词序号频次关键词116应急管理68城市214突发事件77特大型312危机管理87风险治理49城市安全96大数据58智慧城市105城市风险
2.中介中心度。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代表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能力;中介中心度的强弱,表示关键词占据节点的位置多少、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强弱,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大小[8]。研究发现,中介中心度位居首位的关键词是“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分别为0.67和0.38。位居其后的关键词,依次为“危机管理”“大数据”“风险治理”“智慧城市”“情报体系”“应急物流”“城市安全”“城市风险”(见表4)。
表4 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文献中介中心度位居前10位的关键词
从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城市安全”“智慧城市”“风险治理”“大数据”“城市风险”等方面。一方面,不同学者在混合使用“突发事件”与“危机”“风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等含义相似、有交叉之处的概念,说明统一的标准术语体系尚未建立;另一方面,“智慧城市”“风险治理”“大数据”“城市风险”等关键词的高频运用意味着理论界在关注突发事件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事前的预防与应急准备以及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等城市安全管理的方法、手段,推动城市风险治理研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聚类分析通过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按照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聚类,清晰展示研究文献之间的亲疏关系。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见图5和表5):
研究热点一:以治理对象——城市风险为中心。关键词包括“突发事件”“城市安全”“城市风险”“非常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城市危机”等。这方面的主要研究包括: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城市压强”“城市温度”“城市体积”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城市风险问题的形成及其演化机理;[9]有的学者以城市风险理论为指导,对影响城市风险的各类诱发因素进行系统剖析,从生态本底、物质资源、经济运行和社会组织4个层面进行城市风险的来源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10]有学者提出随着网络恐怖主义日渐成为城市安全的新威胁,构建城市安全系统去脆弱性机制是有效防范网络恐怖主义的必然举措,因此需要着力削减城市安全系统的暴露性、降低城市安全系统的敏感性和增强城市安全系统的抵抗性;[11]有的学者,认为灾害和犯罪是影响城市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应该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网络、公共空间的防灾角度,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结合角度,以及心理安全等方面加强城市安全设计研究。[12]
研究热点二:以治理主体——体系构建为中心。关键词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治理)”“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应急决策”“应急指挥”等。不少学者研究如何构建城市风险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例如,有的学者运用IAHP-Entropy法,从城市突发事件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维度构建城市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3]部分学者强调城市风险治理过程,认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侧重于风险防控和前期预防,优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路径;[14]有的学者把风险沟通界定为城市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提出应按照政府、市场与社会间权利与义务互动的分析框架,基于多元主体共治重构城市风险沟通制度;[15]部分学者强调风险治理的开放性、参与性,认为风险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网络,指出应通过“空间治理”这种现代化城市公共治理的创新形态,政府、企业、社会、市民等不同主体在空间生产及其权益分配层面上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优化的“空间利益共同体”,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的制度化、复合化及其有序化。[16]
研究热点三:以治理手段——信息技术为中心。其关键词如:“智慧城市”“大数据”“情报体系”等。中国城市跨层级、跨部门的城市风险频频发生,随着城市化风险加大,需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预警、监测和处理城市风险。有学者研究认为,传统应急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化、信息碎片化、主体单一化等弊端,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理念、方法、技术要求,着力加强统筹规划体制、辖区分级管理体制、行业协作管理体制、社会参与体制和城际合作体制创新;[17]有学者聚焦突发事件管控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存在的信息协同问题,认为应构建城市突发事件智慧管控情报体系,通过对海量城市数据的感知、管理、挖掘和分析,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智能管控;[18]也有学者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实体研究,构建大数据视域下的城市公共风险案例库系统,包括功能设计、系统架构、系统实现等,将大数据的关联思维、总体思维、容错思维、智能思维等引入到案例库的构建中,从技术实现和功能需求上为城市风险治理减缓工作提供新思路。[19]
图5 中国城市风险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自动聚类标签视图(1979-2018年)
表5关键词共现网络10个自动聚类
Cluster IDLLRCluster IDLLR0城市应急管理5城市安全1突发事件6城市危机管理2城市7脆弱性3应急管理8应急避难场所4防灾减灾9城市危机
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不过,中国的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研究深度不够。现有的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从不同学科、多个视角展开,研究范围包括风险研究、风险管理、城市建设、风险防控技术、史学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化等,非常庞杂。从统计文献来看,“城市风险文化建设”“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研究”“风险感知”等有些学科视角特别是交叉学科领域的文献多停留在表层,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支撑,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解释力不足,这说明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研究系统性不够。城市风险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学科规划布局,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从不同视角开展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研究发现,已有的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多以城市风险产生原因、城市风险治理策略和具体类型城市风险管理的研究为主,碎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对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不同研究主题之间也缺乏深度的跨学科融合。未来,应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重点研究城市风险治理体系的法治化、风险治理流程无缝链接、城市风险治理综合能力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学术界搭建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的总体架构,注重研究分支的开拓,从而使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形成广泛、系统的研究脉络和知识体系。
最后,研究方法侧重定性,定量研究不足。科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科学的方法。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适用性是判断一个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20]缺乏规范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1]“明晰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拓展或深化相关主题领域研究,促进知识增长,就成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22]研究表明,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以宏观对策应用研究居多,深度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得到的多是“加强城市风险管理研究”“构建城市风险应急决策体系”等浅层次的普遍性结论,缺少足够的案例研究和数据支持。今后,该研究领域需要将多个学科的前沿定量研究方法引入,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做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的深入性和规范性相结合,才能使城市风险治理研究结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