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静 郑梅生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心内科,芜湖市 241000,电子邮箱:386788846@qq.com)
目前我国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患者逐渐增多,高血压病往往与环境、遗传、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1],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肥胖是老年人多种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2]。腹型肥胖性高血压增加共病患病风险[3]和顽固性动脉高血压的患病风险[4]。Wang等[5]的研究显示,60~80岁男性体重指数增高和60岁以上女性臀腹围增加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后天之本不固、脾土受损,运化、升清功能失调所致,痰湿聚于头目则作眩晕,脾虚无以运化水湿、糟粕排出不利则出现肥胖[6]。李东垣创“脾胃学说”,从脾论治眩晕病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故见眩晕”[7]。现代学者按照眩晕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出发从脾论治眩晕,效法古人而不拘泥,健运脾胃以化痰湿,疗效显著[8]。本研究观察补脾法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的临床疗效。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芜湖市中医医院心内科诊治的60例腹型肥胖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为研究对象。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0]。 腹型肥胖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1]。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为1~3级;(2)年龄35~75周岁。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严重原发疾病;(3)有严重精神异常、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2(60.74±7.49)岁。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6~72(57.13±8.7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0],常规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00)、非洛地平缓释片(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73)、硝苯地平缓释片(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345)。根据血压情况单用或联用其他常用降压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灵活运用补脾法,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归脾汤,组成:天麻10 g、制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5 g、川芎15 g、赤芍10 g、党参10 g、茯神15 g、熟地15 g、当归15 g,可根据症状、体征适当加减,1剂/d,水煎取汁,早晚各温服200 mL。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主症按轻、中、重度计分2、4、6分,次症及并发症按轻、中、重计分1、2、3分。中医证候积分值为主症、次症、并发症的评分之和。
1.3.2 血压和腹围: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腰围。
1.3.3 血清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分)
2.2 治疗前后血压及腹围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腹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腰围比较(x±s)
组别n腹围(cm)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3095.92±0.6193.97±1.774.456<0.001治疗组3095.84±0.7890.59±2.258.032<0.001 t值0.4436.467P值0.660<0.001
2.3 治疗前后血浆PRA、AngⅡ及醛固酮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PRA、AngⅡ及醛固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PRA、AngⅡ及醛固酮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PRA、AngⅡ及醛固酮水平比较(x±s)
组别n醛固酮(ng/L)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30168.27±43.99125.83±30.926.126<0.001治疗组30164.23±28.2899.47±25.7111.216<0.001 t值0.4233.590P值0.6740.001
高血压病主要是以机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有研究表明,肥胖包括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中风死亡率密切相关[12]。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损害机体心血管系统[13]。研究表明,通过减轻体重可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生成、降低PRA,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14]。
针对腹型肥胖性高血压选择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15]。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论·脾胃胜衰论》[6]中记载,脾胃功能失调乃百病之源,脾胃虚衰则疾病发生。《素问》中提出脾虚痰浊内聚、痰瘀互结,生湿化痰、上扰清窍,而致眩晕[16]。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8]提出“因痰致眩”,认为眩晕的致病病理产物就是痰饮。元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8]。然而脾虚者又多喜食肥厚腻,导致体内糟粕较多、代谢异常,损伤脾气致肥胖,故眩晕合并肥胖者多见。近代医家对肥胖型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和完善,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17-18]。芦波等[19]发现,痰瘀作为病理因素也是眩晕的病理产物,参与疾病发生和发展,这与西医学中水钠潴留后增加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增高的高血压发病机制相契合[20]。因此治病求本、顾护脾胃之气以祛除痰瘀之标,是腹型肥胖高血压重要的治疗原则。因此本病的治疗重在顾护脾胃之气,脾得运化则痰瘀自除、头目爽利,清阳得升而眩晕止。郑梅生等[21]运用从痰论治理论,采用玉夏稳压胶囊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显著。本研究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归脾汤加减,从脾从痰论治湿痰中阻、风痰上扰之痰湿壅盛证。方中半夏性温,归脾胃,燥湿祛痰,天麻入肝经,性甘平,平肝以熄风,二者为君,同治风痰眩晕之要药;脾喜燥恶湿,补脾应以健脾化湿为用,当选白术、茯苓健脾以渗湿为臣;佐以橘红理气燥湿以化痰,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相伍,更用归脾汤,则脾胃之气得养、化生气血,上荣头目,痰湿得化、肥胖得消、眩晕得治,诸症自除[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收缩压、舒张压、腹围、血浆PRA、AngⅡ及醛固酮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单用西药相比,活用补脾法结合西药双管齐下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运用补脾法辅助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痰湿蕴结型患者,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归脾汤加减,通过补土抑木、健脾祛痰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腹围、体重,与单用西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