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丧葬仪式中的吹打乐研究

2020-04-13 09:19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亡者竹山锣鼓

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竹山,属汉水流域之上游地区,北接陕西,南连神农架、重庆巫溪,东临房县,西邻竹溪,是秦巴之咽喉、荆襄之屏障。竹山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河洛地区、荆汉平原以及川东地区的移民大量涌入。移民的到来,对竹山本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交融。竹山地域文化广泛汲取了周边文化之长,民俗民间音乐活动既有浓郁的传统与地方色彩,更摄取了东西南北多元文化因子,形成了承南继北、兼东融西、巫史并存的特点。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许多礼俗仪式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丧葬仪式在竹山民间一直存在,其规模不仅体现对死者的尊敬,更是展示孝家在当地的声望。[1]

笔者将对竹山丧葬仪式进行中相伴相随的吹打乐进行详细描述,分析总结出其音乐特征,以探寻竹山丧葬仪式中的音乐观念和行为,从而获取吹打乐在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认知。

一、基本概述

竹山丧葬,经久以来皆为棺殓土葬,城镇农村都一样。丧葬的礼仪程序通常有送终、下榻、收殓、停灵、出殡、定期祭奠等。老人弥留之际,直系亲属齐集周围,并默哀或跪地送终,然后焚化纸钱。断气后,讣告家门亲友,趁尸体未寒,给亡者沐浴更衣下榻。入殓后设灵堂,棺前设供桌,点长明灯,接受吊唁。亡者的晚辈,人人身穿孝服。孝子们在灵堂轮流守灵,一般停灵3日,特殊亡者有停灵7日至半月的。亡者死后的第三天夜晚要报庙,报庙队列前为乐队,乐队后面是手提灯笼的众亲友,接着便是敲着响器(钹或镲)的道士,最后是亡者的子孙,身穿孝服,手执哀板,分两处报庙,一是城隍庙,二是家庙。报庙后即进行封殓,孝子都圄棺而立,意在与遗容告别。亡者亲眷则呼天抢地,号啕痛哭。出殡的头一天晚间进行开祭请礼生、歌童,大祭通宵,小祭半夜。出殡时,众亲友送葬。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的仪式多改为在殡仪馆简单举行的追悼会,但丧葬仪式在农村一直没变。

竹山民间的丧葬活动,以城关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以及南部地区的田家(现上庸)、柳林,北部地区的楼台最具有代表性。竹山现有最主要的吹打班子,主要集中在西部区域。在竹山百姓心中,丧葬的仪式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规矩”,根植于心,是不容破坏或更改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具有“法规”的效应。

二、仪式进程中的音乐

竹山丧葬仪式中,唱孝歌的夜晚(包括所做的一应法事),只使用锣鼓两件乐器;在白天迎接前来吊念的亲朋好友以及出殡至墓地直至下葬的过程中,则需要全套吹打齐上阵,演奏迎客锣鼓。

仪式进程主要包括:开过路、闹夜、法事活动和出殡。

(一)开过路

孝歌开始前,需要“开过路”,意思是修路接亡灵回家,领受人间的香火、供奉。歌师唱《开路歌》。整个开过路的时间,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老板子】(阳锣鼓)锣鼓齐奏(锣声不宜大,类似轻声滚奏)

开腔(引子):Kkkkkkkkkkkk……kkk……(1)为了方便记录锣鼓击打的节奏,根据锣鼓发音的特点,作如下标记:锣发音“哐”,用字母“K”代替,鼓发音“咚”,用字母“d”代替,i为击打鼓边。凡是锣打的同时,鼓也一起同节奏击打,后同(后文中出现的“c”,代表马锣的发音)。

歌师念白:一股青烟慢悠悠 ——

Kkkkkkkkkkkk……kkk

歌师念白:孝家请我开过路 ——

Kkkkkkkkkkkk……kkk

……

歌师的念白也有唱的感觉,带有拖腔,每念一句,重复击打一遍节奏。内容主要是请天地日月各路诸神,讲历代神话、传统故事等。依据距离的远近,有的时间较长,一般二十多分钟以上。

(二)闹夜

在停放灵柩的既定日子里,每天晚上都要闹夜——就是唱夜锣鼓歌,也叫打待尸,来打发难耐的长夜。演唱一般从晚上八九点开始,既有传下来的固定演唱内容,也有为烘托悼念气氛,即兴编唱的内容,其精彩程度与创编能力,非一般人能及。

1.闹夜中的锣鼓

引子:锣kkkkkkkkk……kkkkkk.

这一通锣鼓,时长不限,歌师二人因为长期合作,且模式固定,配合十分默契,锣一拍一音,鼓一般一拍2音、3音、4音不等,只要与鼓对好拍子就行。行将结束时,打出6拍带重音的节奏,而后引出念白,每句念完,锣鼓击打两拍不等。如:

第一板:起板

起板锣鼓完毕,歌师起唱,大多从传统唱本开始(自此进入唱腔部分)。

2.音调一:闹夜中的唱腔(传统唱腔,徵调式)

音调一般为徵调式或商调式,唱词可以用不同的版本,演唱时运用滑音较常见。歌师有从《百家姓》开始引入,也有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开始,此次就是从百家姓开始的。唱完一段后,接第二板——

第二板:先打一遍第一板起板(见前),后再接

唱孝歌一唱就是一整夜,为了怕听众产生疲劳,歌师还要给熬更守夜的人提精神,往往要变换形式,改演唱模式为念白模式,锣鼓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如:

(念白)天之众英豪 —— 锣鼓奏:kkk—— ……

每一句后都接相同的锣鼓节奏,几句念白完毕,再奏第一板的节奏。一般情况下,歌师一晚要唱几个唱本,换版本前,锣鼓也会有变化,如:

歌师的演唱,音调变化很丰富,不同的版本,一般都会选用不同的音调;同一版本,演唱中也会在原调的基础上,随性加音加花,灵活多变,体现了歌师的唱功深厚。传统唱腔后,一般会接唱《四平调》《孟姜女》等等,此时,歌师也会换人唱。如:

音调二:《四平调》(徵调式)(歌词也可即兴编唱,此处不打具体的歌词)

音调三:《孟姜女》的音调(徵调式):

每一个版本演唱过程中,各段落演唱结束,可以变换节奏的打法,如:

(三)烧更纸

在闹夜当晚的深夜时分(即次日丑时1—3点)左右为亡人烧更纸。锣鼓齐鸣,歌师唱烧更纸歌,请亡者回家收起纸钱,为亡人烧纸钱,让他阴间有钱用。烧更纸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小时以上。

1.烧更纸的锣鼓节奏

烧更纸一般有两道(两遍),即一更天烧一次,二更天烧一次(到三更天就亮了不用烧了),锣鼓打法相同,唱腔不同。

2.烧更纸的唱腔音调

一道:

据歌师介绍,烧更纸时,前面打头的歌词是一样的,类似于开场白,以后的词句是有讲究的,必须按传统的规矩进行演唱。音调虽有不同,演唱更无深浅,孝家子女口碑好的、与歌师关系融洽(主要体现在尊重歌师——笔者认为)的,歌师会尽心尽力演唱,唱到深情处,能令听者伤心流泪;而一般的状况,歌师会走走程序完成任务就行了。

二道:

(四)还阳歌

在下半夜孝歌唱毕之后,卯时天快要亮的时辰前后,歌师唱还阳歌,打阳锣鼓,意在请亡者回到阳间,再看一看阳间的生活。回阳的过程,大概时间也在半小时以上。

还阳时的锣鼓节奏与唱腔音调:

每唱一句,打一板锣鼓。歌词多为二十四孝、赞美忠君爱国(如歌颂杨家将等)赞美孝家兴旺发达之类的唱词。歌师演唱要用高音、大音量,以显示阳间的光明、生气。音调变化丰富,有上滑音、下滑音,一人唱累了,另一人马上轮换接唱。

(五)法事活动

法事活动主要有“请五方”,意思是请五方神来安家、安亡魂;“送亡灵”,即送亡灵超脱尘世等。做法事时,只需要锣鼓全套加木鱼等打击乐器即可。道士先生手持大钹,时而口中念念有词,时而低声吟唱;时而与锣鼓节奏形成半拍的错位,时而一致的节拍。

锣鼓节奏:kkkkkkkk……(时长不限,全靠歌师的默契配合)而后接:

(六)出殡

出殡的时间一般是在寅时和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天不大亮之时。此类锣鼓吹打主要是为了热闹的气氛,农村人认为老人去世,百年归山,也是“喜事”,称之为“白喜事”——孝家要戴白色的孝布之故。

1.出殡中的锣鼓

第一大板“四平”:由二板构成。开始马锣打四下(4拍)作为引子引入,而后锣、鼓、镲、钹、勾锣等同时加入演奏。此板只是打击乐演奏,无管乐吹奏,也无演唱唱腔。

第二大板(十绣):此板可唱、可奏,一般演唱较为普遍。第一板的锣鼓音落后即紧接演唱(2)——

2.出殡中的唱腔音调

每唱一句,打一小节锣鼓;每一绣4句或8句不等,共有十绣;每唱完一绣,要打如下的节奏:

第三大板(八叉子):此板也由二板构成,是传统老调乐曲的表演,有唱有奏。传统老调演唱《倒采茶》《四季歌》《孟姜女》等。

第四大板(顶子高(2)为何称为“顶子高”,歌师说不出所以然,依笔者的理解,应当是将演奏推向高潮的板式,因为后面要接的第五大板为收尾板。):此板也由二板构成,主要是锣鼓加管乐吹奏,吹奏乐器是唢呐、笙,以唢呐为主奏,笙配合产生和音。乐曲大多是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加以部分节奏、音高的变化,如《大河向东流》《九妹》、西北《信天游》等。

此板节奏是老板式,可加以灵活变化,见前述。

吹奏音调有《好汉歌》《九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信天游》等。

如《信天游》的音调(商调式)

吹奏的音调,都是民族风味很浓的乐曲,以宫商角徵羽中“徵”调式为主,商调式、羽调式为辅。

第五大板(完整、收尾):

此板演奏,锣鼓镲等乐器配合唢呐、笙主调吹奏乐器,即兴演奏,节奏打法多是前面出现过的各类节奏。为了气氛热烈,可以加速演奏。需要说明的是,锣鼓班子都是长期在一起合作的,他们配合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知道后面该干什么。因此,根本不会出现“脱节”的尴尬现象。

吹奏音调(徵调式):

三、竹山丧葬仪式中吹打乐的音乐特征

(一)锣鼓

(二)演唱

歌师演唱时使用滑音较多(受方言习惯的影响),这是用现代记谱方法难以记录的;同一套班子中,同样的内容、形式,歌师们演唱的音调也有差异;同一个歌师,在不同时段演唱不同的内容时,都会变换曲调;曲调大多为五声徵调式,结束形态多为“565—”的进行。

(三)吹奏

吹奏乐器主要用于“热烈”“热闹”的时段,与锣鼓一起营造氛围。传统的曲调里,不适合吹奏的音,一般都会用易于吹奏的音替代(有变换);当下流行的曲调,也能很快用于演奏中,体现出民间艺术家善于学习、借鉴、吸收新作品的能力,能做到“与时俱进”。乐曲多用徵调式的作品,羽调式也有一定的比例。

思想、活动及事件构成了一个社会的音乐生活,并与一群人的文化的整体性相关。[2]丧葬仪式将特定人群带入特定的音乐语境,其中音乐文本和主体之间产生阐释意义。

竹山丧葬仪式是当地千百年来观念和行为的真实记录,也是当地精神文化的写照。我们从丧葬仪式中看出,吹打乐从节奏到色彩的功能都展现了浓郁的本地特色,而且音乐贯穿仪式始终,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葬礼活动中,借助乐队的配合完成各种祭奠仪式,力求把丧事办的庄重一些,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去,让人生有一个完美的谢幕,体现了人们敬畏生命善待人生的世界观,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葬礼“孝文化”。

同时,丧葬仪式中的音乐作为建构仪式的一部分而存在,与纯粹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有着明显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伴随仪式进程,不仅娱人更多是娱神的存在。竹山丧葬仪式的吹打乐所承担的,除了维系仪式的空间氛围外,还承担着代替亲人与祖先、佛神等交流的角色。吹打乐通过外化的旋律与节奏与丧葬仪式进程相伴相随,成为了生者寄托哀思的信物。

猜你喜欢
亡者竹山锣鼓
滑轮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我把心灵安放在这里
告别竹山小学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竹山粉葛”市场遇冷
“亡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