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泉楠,郑启华
晋江市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福建泉州 3622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常见于早产或体重不足的新生儿。其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面色发青、呼气呻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可导致进行性肺泡塌陷,病死率高。临床上主要采用机械通气和高浓度吸氧治疗,但疗效不理想,并发症较多。 它通常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的肺泡进行性塌陷[1-2]。 该病可分为轻度和重度,其中轻度患儿一般不呻吟,有轻度呼吸困难,3 d 或4 d 后即可自行改善; 重度患儿病情较重,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临床上以重度多见。 因此,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质量[3-4]。 该研究简单随机选择该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NRDS 患儿共100 例,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分析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加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RDS 的应用及有效性, 现报道如下。
简单随机选择该院NRDS 患儿共100 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50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NRDS 诊断标准;②家属对该研究方案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⑤药物禁忌。 其中,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平均胎龄(33.14±1.21)周;平均体重(1 843.01±215.21)g。 观察组男29 例,女21 例;平均胎龄(33.24±1.27)周;平均体重(1 843.67±215.89)g。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对照组的患儿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 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首先将持续气道正压参数调整为FiO2是50%~80%,鼻塞持续气道正压为3~5 cmH2O,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并在通气前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预热约37℃的100 mg/kg 肺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经气管插管注入气管下部。 给药的姿势有3 种:左侧、右侧和仰卧位。每次给药后分别给予安全气囊通气1 min 和2 min,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布均匀。根据患儿情况给药一次或两次,间隔12 h。
对照组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 治疗前后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总有效率、不良反应。
显效:呼吸困难、气短、呻吟、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正常。 有效:呼吸困难、气短、呻吟、 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血气分析显示PaO2、PaCO2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5]。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住院时间(8.13±2.21)d 短于对照组(11.25±3.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住院时间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11.25±3.01 8.13±2.21 7.955<0.001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改善,而观察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84.21±7.52 )mmHg 显著高于对照组(76.21±6.78)mmHg,二氧化碳分压(31.21±3.55) 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34.21±4.8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4、7.834,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比较[(±s),mmHg]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比较[(±s),mmHg]
组别时间PaO2 PaCO2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7.14±4.21 84.21±7.52 47.55±4.44 76.21±6.78 38.14±10.36 31.21±3.55 38.21±10.32 34.21±4.89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6,P=0.004<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未见。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由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进行性肺泡萎缩和肺顺应性降低所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6]。 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松弛或防止肺泡萎缩来增加肺通气功能。 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的主要治疗措施[7-8]。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在呼吸末期保持肺泡通畅,改善肺通气,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与传统机械通气相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以减轻气道损伤,预防和降低气胸、呼吸性肺炎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以往临床治疗多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打开塌陷的肺泡,减少肺泡功能残留量,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新生儿通气功能。 不过,研究证实其治愈率只有58.0%。 因此,有必要探索其他辅助治疗方法[9-10]。近年来,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重要手段。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由肺泡型Ⅱ上皮细胞分泌的脂蛋白。给药后可分布在肺泡液分子层表面, 既能促进肺泡容积稳定,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又能改善通气、通气功能和通气血流量比,增加功能性残气量,使萎缩的肺泡组织重新开放,可显著提高小儿临床治愈率[5]。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明显提高NRDS 患儿的血氧含量,改善动脉血气。 究其原因,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多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组成的分泌物,其分泌载体主要是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能有效促进呼吸细胞扩张,降低肺表面张力,从而有效改善肺功能。同时, 磷脂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特异性蛋白也能促进肺潮气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加肺泡顺应性,从而促进氧合功能的改善,减少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现象[11-12]。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促进氧合, 能明显改善新生儿通气功能和肺通气, 从而达到改善缺氧的目的。 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可有效替代新生儿肺面缺乏的一些活性物质[13],弥补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不足,降低了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几率。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未见。高萍[14]的研究也显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达到94.56%, 高于对照组的81.23%,和该研究相似。 可能是因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一种无创通气疗法,通过改善鼻腔充血,使患儿自主呼吸,提高血氧分压,改善通气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呼气时保持肺泡开放,保持肺泡开放。 两者联合使用可使药物快速分布到肺泡内,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治愈率,显著改善新生儿肺功能。 同时还可以降低机械通气使用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NRDS 的治疗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