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与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4-13 09:38潘彬
中外医疗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经伤椎椎弓节段

潘彬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徐州 221000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且多发的骨折情况之一,对患者的生活、健康等均造成不良危害。 且随着近几年交通业、建筑业的发展,因交通意外、施工意外等所致胸腰段脊柱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 且易合并韧带损伤、椎间盘损伤等[1]。 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良好,其中跨伤椎长节段固定、经伤椎短节段固定为常用手术方式, 这两种手术方式是以固定位置进行区别, 其中跨伤椎长节段固定采用伤椎头尾各2 个节段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方式; 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则采用单侧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伤椎头尾各1个节段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方式,跨伤椎固定虽然应用时间较早,但容易形成“平行四边形效应”,该文以2019 年1—12 月该院收治的88 例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为例,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抽选该院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8 例作为观察目标, 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作两组, 对照组44例,男性25 例,女性19 例;年龄最小为34 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1.4±1.3)岁;其中9 例患者骨折位于T11段,9 例患者骨折位于T12 段,13 例患者骨折位于L1段,8 例患者骨折位于L2 段,5 例患者骨折位于L3 段。观察组44 例,男性26 例,女性18 例;年龄最小为33岁,最大79 岁,平均年龄(51.5±1.4)岁;其中8 例患者骨折位于T11 段,10 例患者骨折位于T12 段,14 例患者骨折位于L1 段,7 例患者骨折位于L2 段,5 例患者骨折位于L3 段。 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符合相关诊断要求;②所有患者均自愿且积极配合该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②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③抵触参与研究的患者。 该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均由护理人员指导其采用俯卧位,并开展全麻诱导处理。 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医生需根据C 臂X 线机检查下确认损伤脊柱位于胸腰段的具体位置,并在体表皮肤处作相应标记。 以脊柱所在背部中心作正中切口, 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后对损伤脊椎段进行充分暴露, 同时还需将切口延伸至损伤脊柱段的上缘、下缘关节突处,要求可观察到上、下关节的椎板、棘突等结构。 再次使用C 臂X 线机对椎体损伤病灶进行扫描,进一步确认损伤程度,椎弓根钉穿刺点应凭借椎板边缘进行定位选择[3]。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选择跨伤椎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C 臂X 线机扫描下准确定位伤椎椎体,确认无误后采用伤椎头尾各2 个节段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方式。 复位完成后对外椎板进行植骨融合治疗,如患者损伤椎体中骨骼侵入椎管的比例高于30%, 或确诊存在神经纤维损伤, 应借助C 臂X 线机扫描下先行椎板减压处理,再开展复位后植骨融合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选择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椎弓根钉置入位置分别选择在单侧伤椎椎体、双侧伤椎上缘椎体、双侧伤椎下缘椎体。在C 臂X 线机扫描下复位损伤椎体, 并根据三段椎体间的自然曲度选择预弯棒辅助椎弓根钉固定, 需在椎体较完整侧面放置预弯棒,以保证固定强度。 采用“三点顶压”的处理技巧, 降低固定后损伤椎体过度压缩或二次位移的问题,提高复位和固定的效果。固定后再次利用C 臂X 线机对椎体恢复曲度、高度等进行检查,确保损伤椎体上置入的椎弓根钉在前侧1/2 处[4]。 对侧置入的螺钉拔除后利用克氏针扩大穿刺孔, 扩大范围需接触到椎体前端骨折的间隙位置,然后使用骨粒对穿刺孔进行填充,并于探查椎弓根内侧填充后是否恢复完整, 确认完整复位后予以正常固定。 固定后对关节突处的皮质骨、椎板外缘等结构进行去除,并在手术位置置入引流管,常规封闭切口,利用无菌敷贴封闭创面。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且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长。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 角。利用JOA 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脊柱功能进行评估,总计29 分,分数越高,脊柱功能越佳,反之越差。 观察且计算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手术时长(min)术中出血量(mL) 总住院时长(d)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86.78±5.45 105.95±5.46 16.483<0.05 120.94±23.15 181.17±23.14 12.206<0.05 10.72±3.01 11.01±3.02 0.450>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伤椎情况及脊柱功能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伤椎情况及脊柱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伤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脊柱功能相较对照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伤椎情况及脊柱功能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伤椎情况及脊柱功能变化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椎体压缩率(%)治疗前 治疗后Cobb 角(°)治疗前 治疗后22.01±1.75 22.02±1.73 0.027>0.05 5.24±1.01 8.84±1.02 16.636<0.05 17.91±2.06 17.92±2.05 0.228>0.05 4.14±0.99 7.31±0.98 15.095<0.05脊柱功能(分)治疗前 治疗后8.33±1.12 8.34±1.14 0.042>0.05 27.03±1.01 22.91±1.02 19.039<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胸腰椎段骨折属于脊柱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大约占同类型发病率中的50%[5],这主要是由于人体脊柱中胸腰椎段的日常活动度相对较大, 在受到外界力量冲击时很容易发生位移、 压迫等, 导致骨骼损伤,进一步引起脊髓损伤,常伴有脊髓缺血、水肿、断裂、坏死等情况[6]。 实际发生胸腰椎段骨折时还可能造成患者下肢截瘫,对脊柱神经功能构成巨大的影响,需及时利用外科手术方式恢复脊柱形态和生理曲度。 随着我国骨科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外科手术方式越来越多, 临床有效率也在不断提升[7-8]。

其中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病情相对较轻,不需要在手术中联合椎管减压治疗,同时也为椎弓根钉固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基础[9-10]。 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方式分为两类, 其一为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其二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置入椎弓根钉的支点是否选择伤椎体[11]。其中单节段跨伤椎固定操作相对简便, 但采用四点固定的方式稳定度相对较差,很容易产生“平行四边形”效应,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跨伤椎长节段固定来防止术后畸形矫正丢失的问题[12]。但跨伤椎长节段固定方式常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等明显要更多,其后果往往带来更多的并发症[13]。 除此之外,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其效果也有待商榷。 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则采用三点固定方式,缩短了跨伤椎固定中预弯棒的长度,使椎弓根钉间的应力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在术后保持椎体的形态,降低了矫正丢失的概率[14]。 但实际操作时需借助骨粒填充的方式对伤椎进行巩固, 保证伤椎在三点固定结构中拥有较大的强度[15]。

该次研究结果所示, 观察组患者通过经伤椎固定治疗后Cobb 角(4.14±0.9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孟繁军等[16]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Cobb 角(4.49±1.02)°小于对照组(8.30±1.38)°相一致。

综上所述,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进预后恢复,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经伤椎椎弓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跨伤椎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4例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预制节段拼装梁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