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其教育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模式也应有突破和创新,包括建立学生管理长效运行机制、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注重企业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效果以及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服务。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032-02
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要素发生了根本改变,应尽快建立与之匹配的制度。而学生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既保存了传统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又包含了革新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践行“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理念;二是教学场所与实践场域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既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也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现代学徒制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凸显开放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范围扩大,校企间协调难度增大
现代学徒制突破了以学校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企业中实践岗位技能,因此,教育主体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者转变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主体范围的扩大,使得校企之间的协调事项增多,难度加大。职业院校不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主体,企业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和任务,双方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分工合作,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和服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教育主体协同合作、密切配合。
(二)教育客体身份双重化,管理工作复杂性增大
教育客体即为学生。在传统职业教育中,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从简单的课堂学习融入严格的企业管理时,要面对两种不同身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他们一方面要克服角色转换时的無所适从,尽快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调整心理上的落差,平衡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学生适应新身份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引发思想和情绪波动,这就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学校和企业应保持沟通合作,根据学生的两种身份做相应的管理和引导,确保学生的平稳过渡。
(三)教育方式和内容多样化,实践管理重要性提升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教学方式也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科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交替进行,使得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被打破,形成碎片化知识。因此,教学方法不再以集中授课为主,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加以适当引导。另外,学生管理要改变校内管理的传统方式,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践时的过程管理,特别是企业师傅要重视对学徒的言传身教,让学徒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品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成实践育人的目标。
(四)教育环境变化,管理工作可控性降低
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决定了教育环境的改变,即从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两种教学场所随时交换,有助于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教育环境变化以及校企在管理上存在的差异会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控性下降,学生管理容易缺位。首先,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目标不同,学校根据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引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企业按照企业制度对学徒进行奖惩和制约,更多的是为了生产和效益。其次,学校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而企业中则没有相应设置。因此,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增强灵活性,根据客观实际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方式,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与构建
(一)建立学生管理长效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相较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诸多教学要素上均发生了根本变化,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制度。学生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符合制度体系的整体架构和特点。具体而言,国家层面应完善顶层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立法明确现代学徒制各教育主体对学生管理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障学生同时享有受教育权及企业准员工的待遇。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充分发挥协调督导的作用,促进校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搭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方共同履行学生管理义务的平台,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管理创造柔性化的氛围和空间。行业协会应完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标准等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文件,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强调对学生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校企执行层面应保持有效沟通衔接,共同制定招工招生、党团服务、学工服务、资助育人等方面的举措,为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提供指导支持。
(二)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应转变服务观念,注重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适应双重身份,融入企业环境,履行好学校作为学生第一监护者的责任。教师应适应全新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承担起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职责,也要深入学徒管理,积极与企业做好衔接,及时发现学生进入企业后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潜在隐患,以便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同时,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首先是职业素质教育。新时代呼唤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校和企业应密切合作,邀请企业优秀员工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增加学生与企业师傅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接受职业精神的洗礼。第二,法制教育。校企双方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学生,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落实工伤保险等相关责任。法制教育不仅有利于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环境,也为校企深度合作铺平了道路。第三,劳动安全教育。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校企双方必须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以免学生因安全意识淡薄而出现意外伤害。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可能引起学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在上岗前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对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要长期关注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在参与現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保持身心健康。
(三)注重企业的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效果
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教育主体,不仅应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的任务,还要履行学生管理的职责。企业应与学校保持协同合作的关系,对涉及学生管理的事项及时沟通、及时处置,引导学生完成心理适应和身份转换。对于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固有观念,如企业在管理中的定位不明确、过分注重短期利益、担心因学生管理而增加人力成本等,企业应予以调整或摒弃。从长效育人效果出发,企业应提升管理规范性和协作性,优化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和职能。第一,制定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养方案,注重学徒的全方位发展。企业师傅不仅传授学徒技艺,其职业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学徒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徒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有助于他们融入和适应企业环境。第二,建立专门的学徒管理机构,探索学徒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做法和规程。第三,对学徒遇到的突发事件或挫折困境应及时与院校学生管理部门和人员沟通,协同合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四)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服务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后分散在不同的岗位上,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徒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再完全依赖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学徒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效能感。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学生干部可以及时向学校和企业反馈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心态变化,带领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功能。对于整体实践上岗的班级,可以将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移植到企业中;对于岗位较为分散的学生群体,可以组建实训小组,实行小组组长责任制。学徒参与员工管理制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徒的主人翁意识,彰显他们朝气蓬勃的优势。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方式共建学生管理平台;通过学徒标兵、校企文化互动等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状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顺应时代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新形式,它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有助于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应相应变革和创新,包括建立学生管理长效运行机制,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注重企业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效果和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服务,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