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敏
【摘 要】代表中国前沿时尚元素,代表大众文化取向的流行音乐,自然承担了寻找文化根基和促进文化传播的使命,并尝试打破长久以来的模仿瓶颈,将目光转向民族音乐,带上浓浓的中国味道,贴上地道的中国标签,在国际化与传统间进行着探索,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中国形象,使民族的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年轻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族;风格;民歌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音乐文化长河中也独树一帜。
孔子提出,“音乐应尽善又尽美矣”。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今日所传承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例如青藏高原的民歌高亢嘹亮,江南水城的民歌温柔婉转,黄土高原的民歌豪迈粗犷,四川盆地的民歌热情奔放。一首首宛如天籁的民族歌曲,深刻体现了各地的民族文化。其二是民族性,音乐是一种共同的语言,成了不同民族间的纽带。在成为大家的交流工具的时,却不失自身的独特韵味。如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新疆十二木卡姆、西藏的《格萨尔王》说唱,都融汇在一起,成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
首先是风格上的影响。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风格。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曲目(仅有记载的民歌就有四万首左右)这些曲目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其中一些经典的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广泛的、经久不衰的大众基础。因此,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搜寻创作与演唱的灵感,就成为流行音乐的必然的和重要的选择。如:《又唱浏阳河》等就是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近来的流行音乐很多是运用传统音乐素材或汲取传统音乐特点创作而成的:如1987年前后中国歌坛刮起一股“西北风”,“西北风”歌曲汲取了陕西及西部民歌的特点,如《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等;《好汉歌》是作曲家赵季平吸取了山东、河南一带的民歌、曲艺音乐的因素创作而成的;零点乐队、周华键演唱过的《大地飞歌》是徐沛东先生吸收广西民间音乐因素创作的;《阿姐鼓》、《青藏高原》、《天路》都是汲取西藏民间音乐特点而创作的。还有郑钧《回到拉萨》以神秘的西藏民乐作铺垫,用狂放嘶哑的摇滚唱腔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新奇、舒畅的纯净世界。这首作品真正做到了跨越摇滚、流行、民族三种不同的风格,音乐基本上都杂糅了多种元素,呈现出开放兼容的音乐风格,中间包括美国本土摇滚乐风以及秦腔和新疆、西藏等中国民族音乐精髓。
其次,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台湾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了大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的流行民乐受到人們的广泛关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兴未艾;“彝人制造”演唱组合迅速串红等等无不说明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的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传统民族音乐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声乐、器乐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流行音乐主题内涵、深化了流行音乐表现形式、拓宽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塑造了具有“中国风”风格的流行音乐,开启了流行音乐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多的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除了那些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以原型的形态,在我们今天及以后的音乐生活中继续展示它的魅力之外,传统音乐的精华还渗透到了音乐会的创作曲目、影视作品的配乐和流行音乐之中。在今天这个需要多元文化的音乐生活中,不能说没有传统音乐影响的音乐创作就没有吸引力,但是可以说,较好地继承了传统音乐精华的音乐创作,传统音乐都为其增添了隽永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当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音乐因素的传承[J]. 张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民族音乐传承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J]. 谭皙,胡丽君.艺术评鉴.2018(22)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