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章
【摘 要】构建小学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环境不仅是为了向全校师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与校园生活环境,更是为了在客观环境方面打造生态绿色校园文化,响应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目标号召,利用校园文化体系影响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绿色环境观念,以此成为社会生态绿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构建生态绿色校园环境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整合全校因素,从多个角度制定合理的构建策略,以此推动生态绿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切实形成。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校园;构建策略
在小学阶段响应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号召构建生态绿色校园环境,不仅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校园生活环境,为教师与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心态,在客观环境层面推动全校教学效率的提升,更能够通过整体的生态绿色建设形成校园生态绿色文化体系,在整体的氛围下影响与塑造全校师生的生态绿色观念,为师生社会生活中的绿色实践创造文化环境。在构建小学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从全校的角度出发,整合各项生态资源与校园角色,以此从多个角度推动校园绿色环境的构建与维护,真正形成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构建生态校园环境的目标。
一、丰富绿色文化资源,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可视化的表现方式是打造环境文化过程中重要的表象资源,在小学校园打造生态文明绿色校园,首先应该创设出具有生态价值的绿色环境体系,并通过丰富可视化资源这一途径突出生态环境体系下的具体元素,以此形成更加鲜明的校园生态绿色体系,使校园中的师生能够更好地与生态绿色资源建立交互关系,从而强化生态文化的氛围感,最大化地发挥出校园绿色环境对其中角色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绿色校园的建设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面向全校成员的方式,为校园生态绿色区域征集区域名称,展开集体性的活动使全校师生能够成为生态绿色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份子,踊跃地参与到具有趣味性的征名实践之中,并通过集中公示的层层筛选方式,最终以全校师生共同选取的名称命名绿色区域,并为区域打造特色的区域名牌,以可视化的命名方式丰富校园生态文明资源。通过集中活动选定可视化命名资源的方式,全校不仅能够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形成更加活跃的绿色环境文化讨论氛围,还能在可视化的园区名称表达方式下对校园中的生态绿色体系产生更多的关注,以此增强了校园生态文化体系的氛围感,强化了环境对全校成员的环境感受。
二、加强教师生态意识,打造绿色课程体系
教师与学生作为校园生活中的主要参与者,是构建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环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角色。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在校园的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相关的环境教育知识与理论,以此加强自身的生态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参与到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发挥带动学生的导向作用,更能将生态意识与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绿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绿色文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中不断发展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构建环节之中去。
例如教师在课程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在课程中以知识延伸的方式,借助教学内容向学生科普生态建设的概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以此使小学学生能够在课程内容的具象辅助作用下更加清晰地理解生态文明观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题目内容进行优化,融入生态建设相关的资源于题目之中,或是寻找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绿色文化感知实践。通过教师多种手段在课程中所渗透的生态文化价值,不仅能够不断优化教师自身对生态构建方法的理解,更能利用具体的课程辅助学生对其中价值的理解,从而驱动二者积极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为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提供积极的参与角色。
三、组织学生环境实践,引导环境保护体验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观念,教育工作者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环境建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环境建设任务,以引导学生直接地體验环境保护的过程。这不仅能够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过程之中,提高校园绿色生态建设的效率与维护效益,更能在校园生态体系中融入学生的劳动价值,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易,建立起更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建设意识。
例如在小学生态文化体系下组织学生参与的“给大树穿冬衣”的活动中,小学学生将在即将入冬的阶段在教育工作者的组织下开展为校园中的植物缠绕布条的环保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在讲述实践方法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其中存在的环保原理,并驱动学生以自主实践的方式投入到环境建设工作之中。这一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小学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一环,并在教师环保理论的教育实践之中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环保体验以及收获环保工作中产生的成就感,以此驱动学生未来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实践之中去。
四、延伸生态教育概念,树立综合环保意识
通过小学生态文明绿色环境建设所构建的校园生态文明不能仅仅止步于校园范围之内,教育工作者还应有意识地利用环境文化体系对生态教育的内容进行延伸,以此使小学学生在生态氛围中形成更加综合的环保意识,支撑学生主动参与到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实践之中去。
例如在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生态建设讲座的方式,更加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方针,并结合校园中具体的建设内容,更加具象地为学生解读生态方针背后所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教育价值。通过讲座的开展,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地向全校师生灌输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的构建策略,引导学生更加良好地参与到校园绿色环境构建过程中,更能够通过对方针背后生态教育价值的解读,进一步发展学生宏观层面的生态思维,使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环境之中,真正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之中,以校园环境文化的方针为指导更加高效地投入到环保实践中去。
只有教育工作者真正统合全校资源与角色集中参与到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才能构建起全校角色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良好生态关系,形成建设与维护一体化的环境文化环境,以此使全校角色构建生态环境,并身处于生态环境之中受到绿色文化的影响,真正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与环境观念。
参考文献:
[1]张雪忠,沈群英.绿色的生活绿色的教育——农村小学生态教育课程生活化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3).
[2]匡彩云.生态乐园,绿色兴校——江苏省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8(10).
(作者单位: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和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