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奕帆
摘 要: 一个民族的舞蹈往往投射着该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学生在学习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可接触到民族音乐、民族服饰和民族风俗习惯等。若能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中,则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会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媒介,维系着少数民族文化从民间走进课堂从课堂走进幼儿园的“传承链”,使少数民族文化从舞蹈开始深入新生代的内心,使民族自信教育能够从幼儿教育开始。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幼儿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的传承和传播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我省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各地州、县、市甚至农村,很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民族特色,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经过高校学习后还将回到家乡继续进行学前儿童的教育,因此在高校中建立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链至关重要。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舞蹈资源丰富,探索其进入新的课程体系领域需要一个合理的载体。这个载体或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建设,或是以幼儿教育专业体系中的某一门课程为依托,在其中增设专门的单元,都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1.作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建设的探索
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承担着本专业学生的教育任务及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在课程体系结构中融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方案之一是建设一门新的课程,对其进行系统教学。
1.1课程定位的探索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是不同地区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本地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的项目,选用适合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①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因此将其定位为地方课程建设是最佳的选择。在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中纳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而且能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
1.2课程类型的探索
本文进行专家问卷访谈调研时,专家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内容丰富、训练性强、体现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强、传承价值高,值得在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中单独开设课程。因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有五个领域,舞蹈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适合作为核心专业能力进入核心课程体系,应该设定为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包含:声乐、学前教育学、保育员知识与技能、幼儿美术与手工、幼儿英语口语、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教育心理学、器乐等。专业基础课的意义在于教授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如“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专业基础课建设,正体现了其根性教育的意义,或可命名为“云南代表性少数民族舞蹈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课,为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提供基础的教学素材,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更多关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幼儿教学活动。
1.3教材建设
舞蹈课程与普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形式,注重动作的传授与传播,因此书本教材并不完全适合舞蹈教学,数字教材更能展示教学性与示范性,但目前尚没有适合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本文认为建设此课程的教材应至少思考以下几点:
(1)筛选优秀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师和专家组成专业的教材建设小组。
(2)以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舞蹈为主要挖掘对象,精炼挑选适合教学的项目,研究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最大限度地在简单训练的基础上体现传承教育。
(3)以代表性、风格性、传承性、基础性为原则创编教学组合。
(4)以“书+视频”的方式联合建设复合型精品课程教材。
1.4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活动为课程辅助
优质的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和精心准备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作为具有人文精神传习性质的课程,课程辅助应更注重具有人文氛围的营造和教学的延续。有条件的院校可围绕加强校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改造的主题,建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以定期活动的方式分门别类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讲座、传习活动、民间技艺欣赏等活动,每到一个少数民族节日就由传习馆牵头组织学生共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气氛,穿民族服装、一起唱歌、围圈跳舞。此外,还可在校园文化长廊中展示少数民族技艺作品、舞蹈摄影作品等,充分渲染和烘托云南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既能提高云南省高校的本土校园文化魅力,又能帮助来自云南不同地区的学生找到以校为家的归属感,还达到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目的。
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课为基础,挖掘和培养学生中的云南少数民族传承爱好者,建立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学习社团,开展课外活动,挑选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加入社团,定期开展面对全校学生的舞蹈传承教学活动。这样做的优势之一是使更多的非幼教专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和学习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拓展学习领域,丰富文化知识底蕴;优势之二是能在社团教学过程中锻炼幼儿教育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体验作为教师的乐趣。
2.作为教学单元在“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建设的探索
教学单元是教材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舞蹈与幼儿舞蹈”课程的地位在各校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不同。一部分院校設定其为专业基础课程,一部分院校设定其为专业核心课程,也有设定其为专业技能课程的。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舞蹈基础”,二部分为“幼儿舞蹈表演”,三部分为“幼儿舞蹈创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部分可以以不同形式进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2.1进入舞蹈基础部分
根据各院校“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大纲分析,舞蹈基础学习部分是必设置的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打好舞蹈学习基础,包含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训练、古典舞基础训练。此单元只有民族舞蹈训练部分适合融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可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替换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并且只能以短小精炼的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方式教授。舞蹈教学组合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代表性组合与一般训练组合不同,少数民族代表性组合是以民族为单位的,用少而精的本民族的代表性动作设计的风格性组合,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
2.2进入幼儿舞蹈表演部分
幼儿舞蹈表演是“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比较核心的教学部分,目前各校专职教师在幼儿舞蹈表演环节大部分选择中国舞考级教材或网络搜索一些常见儿童歌曲的幼儿舞蹈教授,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幼儿舞蹈教授比较少或基本不教授。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幼儿设计的云南民族舞蹈教材,笔者对研究发现的含有云南民族舞蹈幼儿元素的教材和学习资料推荐如下:
2.2.1组合教学类
幼儿民族舞蹈综合训练教材可选择由北京舞蹈学院主编的CFA《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教材共有12级,适合4岁开始的幼儿,每一级都含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小组合,如:《吐泡泡的小鱼》(傣族)、《抓包》(云南花灯)、《小丫丫》(哈尼族)、《踢毽子》(藏族)、踩水乐乐(水族)、亮装之舞(傈僳族)等,教师可将1级—5级的云南少数民族幼儿舞蹈组合教授给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样既满足了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要求,又兼顾了幼儿舞蹈训练的需求。
2.2.2幼儿群舞剧目教学
群舞剧目排练课对学生有着重要的训练意义,形象性更强,艺术情感要求更高,音乐的节奏更复杂,队形变化更丰富,集体协作能力要求严格,比简单的组合教学更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幼儿表演性舞蹈群舞包含云南少数民族元素的舞蹈颇多,如:“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比赛、小荷花奖全国少儿舞蹈比赛及各省级电视舞蹈大赛幼儿组,脱颖而出了许多优秀的云南民族舞蹈特色幼儿剧目《嘎洒江边小花腰》(花腰傣)、《木屐乐》(哈尼族)、《新米乐》(佤族)、《哇,蛙娃娃》(彝族)、《小小花包我的梦》(布朗族)、《生生不息澜沧江》(傣族)、《小小花鞭》(白族)。教师可从竞赛中取材,将优秀的群舞教授给学生,在学习和传承民族舞蹈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幼儿舞蹈的舞感。
2.3进入幼儿舞蹈创编部分
幼儿舞蹈创编是既继承舞蹈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遵循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发育的特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提炼相关素材创编幼儿舞蹈、律动等作品的工作。幼儿舞蹈的主体对象是幼儿,幼儿舞蹈的创编要富有童趣性,是幼儿乐于接受的舞蹈,避免成人化的情感倾向。
2.3.1动作创编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单元中,可作为创编的元素动作,在保留动作的风格性特征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发展和延伸,使单一典型的舞蹈动作通过创作后融入幼儿舞蹈中。用舞蹈单一元素创作一套幼儿早操或一个幼儿舞蹈律动或幼儿表演性舞蹈等。幼儿佤族舞蹈《阿瓦阿娃》就是运用佤族甩发舞中典型的单一动作上下甩发、左右甩发及进退步等简单的舞蹈素材动作创作的儿童版的佤族甩发舞蹈。
2.3.2道具运用
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一样丰富的还有少数民族舞蹈道具,如:八角鼓、霸王鞭、扇子、伞、烟盒、手绢、花帽、木鼓、硭鼓、竹竿、竹筒等生活用具,甚至还有一些劳作用具如舂米桶、簸箕等,还有服饰装饰品如木屐、花腰带、花围裙等都可以作为舞蹈道具使用。小型道具可直接拿在手里创编动作,大的道具或乐器可以作为伴奏道具或者场景道具使用,既凸显了民族特色,又增加了幼儿舞蹈时的乐趣,更为创编的舞蹈增添了画面感和层次感。
2.3.3音乐选择
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犹如水源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舞蹈作品的背后往往有更好的音乐作品的支撑,幼儿舞蹈的音乐选择更加重要。少数民族风格的幼儿舞蹈音乐既要拥有民族性又要兼顾童趣性,因此要选择同样以云南民族歌调为元素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儿童歌曲作为伴奏。虽然这样的音乐作品比较缺乏,但也有许多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代表作品,如:《金孔雀跳跳跳》《小卜少》《螃蟹歌》《阿哩哩》《阿昌娃》《哈尼娃娃新开花》等,以歌曲相对应民族舞蹈的元素为创作基础进行歌舞配编,充分体现了儿童歌曲表演的歌舞并茂性。
3.结语
本文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独立课程开发方面,课程单元设置方面探索和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式和方法,希望阅读文章的同行、专家、教师作为参考与探讨,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幼儿教育教学领域,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推广。
注释:
①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参考文献:
[1]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论文由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研究,项目编号:2018JS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