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 要: 高职教育机制的改革目标是将教育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从创新能力、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实行针对性机制改革目标设计。同时,建设高职教育机制保障体系,实现对多方资源有序管理的同时,建立社会各级劳动单位、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提高面向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及教学全过程的衔接性,并采用完善教育机制学科内容的方式,对社会研究、科研服务、定性人才等方面内容进行重构,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在考核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根据人才建设、资金投入、资源保障等评估定性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实现教育机制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教育机制 人才培养
1.引言
教育机制是指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学中不同环节或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及多元化形式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教育层次划分、教学形式、教学对外展示的功能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构成教育机制的本体在教学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三者又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1](133-134)。从教育市场的长远发展角度分析,高职教育主要包括宏观教育、微观教育与中观教育,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按照“行政—计划—实施”的协同育人模式,对教学工作提出相关指导。同时为了将教学中的多个环节有效串联,教育机制中同时存在奖励机制、促进机制、监督机制与服务机制等,这些在不同功能的教育模块构成了校内完整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研究中应区分教育机制与教育体系,这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区别,但又在面向学生时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开展教育机制的深入探究,可有效地把握教学工作的进展规律,以此为完善教学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当下这一产业转型的特殊时代,高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遵循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已经按照当下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育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的变革做出了一定贡献[2](165+210)。但由于当下教育市场扩张速度较快,经济的持续发展积累了较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实现教育中分化与独立发展的问题。随着当下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教育机制中一些潜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愈发显著。若不及时改善这些问题,极易导致教育市场的发展面临危机。本文将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开展高职教育机制改革措施的深入研究,并根据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尝试实践,以此进一步掌握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现教育机制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面向学生群体的教学质量及教学全过程的衔接性。
2.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的策略
2.1明确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目标
针对教育市场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开展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目标的深入研究。一方面,高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这里提出的应用型人才与以往的人才存在不同。即将人才教育的侧重点置于教育广义层面,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在面对多变的市场时,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适应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建设教育机制改革目标时,应加大对专业学位人才的关注度,调整人才理想培养比例为70%,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做到目标设计多元化[3](26-29)。尤其是在当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更新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应用本科學士学位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证书的实践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劳动力。市场的这一变革趋势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型,但由于国内教育市场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导致国内市场尚未适应产业的变革趋势[4](1-5)。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教育机制建设中首先应调整改革目标与方向。
另一方面,对于高职定制型人才的培养,应将教育机制的目标建设立足于优质人才的选拔。在这一教育目标下,高职院校要以培养能担当社会发展的人才为主要方向,要求此类人才进入社会后,可肩负起产业变革与转型的洗礼,他们的发展将决定社会经济的宏观变化趋势[5](130-131)。在建设教育机制目标中,应从创新能力、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实行针对性教育,并要求教育精益求精,不以数量为衡量标准,仅以质量为评估依据,这也是保障我国高层次人才社会利益的主要方式。总之,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教育机制改革目标的设计不再具备普及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与行为特点,划分人才批次,在保障人才与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机制的持续运行。
2.2建设高职教育机制保障体系
在完成上述教育机制改革目标建设的基础上,为了保障教育行业在市场的稳定运行,下述将采用建设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方式,提高教育机制的自我保护与自动调整能力。其一,应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入融合的动力机制,整合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做到面向人才的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6](82-86)。例如,在保障体系建设中遵循区域性、产业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的发展特点,实行对教育机制的有机管理。包括对教育过程中资源的管理、学生与专业教师个人身份信息的管理、合作企业发行项目的管理等[7](86)。在此基础上,在校内教育资源网中搭建病毒入侵防御机制,避免外界及非法分子对高职教育相关信息的盗取。采用此种保障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可将全部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中,以此给予教育机制运行质量保障。
其二,加强地方政府与合作企业对高职教育机制的宏观调控,加强三方机构对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监督,为教育机制改革提供保障的同时,实现社会对其的统筹与规划[8](114-118+128)。例如,由地方政府制定减免与高职合作企业的增值税费用,使企业转移部分精力到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中。同时,加强社会各级劳动单位、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多方协同商议解决教育机制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不断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
2.3完善教育机制学科内容
在建设高职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学校应考虑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在教学中均存在不同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9](51-54)。传统的学科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一刀切”的学科内容是行不通的。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只有按照不同专业学科的内在规律及对应产业的需求方向,调整并重构教育学科内容,才能实现教育成果的有效输出。例如,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建设学科内容时,应将课堂内容作为辅助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内容作为主修学科内容,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延展性,安排一两门辅修学科。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产业需求,挑选辅修学科。同时,高职的学科定位应从学校三大职能层面出发,根据社会研究、科研服务、定性人才等方面对学科内容进行重构。该学科的定位与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存在密切联系[10](44-49)。例如,经过定向学科后的人才培养,不仅可为地方提供服务,而且可为学科平台继续为原来行业部门工作提供服务。
2.4完善高职教育机制考核内容
在面向学生的教育机制建设中,一些高职院校错误地将考核机制内容与人才学历联系在一起,此种考核方式一味地强调面向学生的课堂讲授,并根据授课内容实行考核工作,造成MBA、MPA等高学位人才的质量较低。为了改善现状,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分数考核方式转换为“量化”与“质化”考核方式[11](40-41)。即在考核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根据人才建设、资金投入、资源保障等评估定性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
另一方面,从学生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层面分析,分析学生在教育中导出的成果。包括在教育全面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存在建设性教学成果。并将教育机制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完成课时签到情况等[12](165-166)。形成性评价主要指科目期末结业考试成绩。总体来说,采用上述多元化的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可有效控制教学质量与教学进度,以此确保教学全过程的效率。
3.实践效果研究
本章将针对上述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策略,进行相关实践效果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越来越多的学校重构了在市场的办学定位,无论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方向还是教育侧重点,均提出了对应的整改措施。并以学生为调研对象,由学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了部分学生对于教育机制改革目标的反馈意见,在抽样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调整后的教育机制目标使他们对学科学习更加感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表示,在高校协同育人期间,他们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在教育全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表述的教育内容针对性更强。
高職教育下保障体系策略的实施,使校内物联网等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无论是学校的一手教育资源,还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均可在校内得到全面的保障。同时,在教育全过程实施中,学生表示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衔接性更强了,因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最终输出的教学成果质量性更高,进一步证明了高职教育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学科内容的不断完善,使教学框架更加丰富,在部分实践效果研究中以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后大部分教师表示,教学工作的实施更具备规范性。部分学生表示,学科内容的完善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可以证明此方面的教育机制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育机制考核内容的规范化使教学相关工作更加丰富,在实施中不仅可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在对教育机制评价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以此保障教育机制与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4.结语
为了确保教育工作适应当下经济市场转型的变化趋势,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争相申报了国家素质教育试点职业院校,并尝试整合学校在教育市场的实际占有率,提出多种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提出的改革措施,尝试以市场内某高职院校为试点实践院校,开展教学机制应用实践效果的研究。总体来说,教育机制的改革对于教学中相关工作的实施是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只有整合当下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教育机制的发展方向,完善教学体系,解决教学工作中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面向不同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昌东,王丽.政校企联动共促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德国发展技能教育机制与策略对四川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2]陈艳春.虚拟现实技术(VR)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机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以泰山医学院为例[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1).
[3]孙宇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研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经验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6).
[4]孟玫,沈子杰.坚守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机制助力出版印刷人才培养——访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彬教授[J].印刷杂志,2019(03).
[5]杨蔚民,刘璐,韦亚洲.“一带一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教育机制探索——以盐城市纺织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
[6]宋青,诸华军,陆苏华,等.美国合作教育机制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启迪——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
[7]周箐.新时期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机制研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7).
[8]邓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机制构建——基于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
[9]李汉超,牛立蕊,高尚武,等.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改革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3).
[10]陈阵,徐家良.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中国村委会成员现代远程教育机制构建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4).
[11]能超.“江苏佛教+大数据”系列之十一大数据时代佛教爱国爱教教育机制的创新建设以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红色菩提”学习系统为例[J].中国宗教,2018(10).
[12]包姝妹,刘建伟.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机制改革实证调查分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智库时代,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