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敬稳
摘 要: 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育部门针对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明确指出:为突破以往教学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和活动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水平,增强德育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学习能力。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问题分析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全面探索本科院校未来德育教育工作方法,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解决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德育教育模式 创新
一、引言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扰、道德问题等,需要发挥本科院校育人功能,增强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在提高學生和专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提升良好德育水平。当前,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在全面实施和发展中仍然存在问题和困境。
二、一些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需要本科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良好教育。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本科院校缺乏对德育教育首要地位的重视,过于重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未能采用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部分本科院校主要沿用其他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未能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教学需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德育教育体系。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认同,未能看到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第二,缺少浓厚的德育教育文化氛围。本科院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解决学生各项思想问题。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德育教育理论知识,未能通过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的方式,将学校建筑、办学发展与德育教育知识有机融合,在通过建筑物、标语、板报向学生宣传德育教育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很难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未能将德育疏导与德育关怀相结合。为构建师生交融的新型关系,在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心灵方面的爱护,当前本科院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未能通过建立校园德育工作站、师生交流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方面的疏导及心灵关怀,注重对学生德育知识的讲解,但是在与学生的互动延伸方面存在不足。不仅不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而且不利于增强德育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效果,难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与质量,破坏德育教育持续性和系统性。第四,缺乏对新型的教育模式的应用。为促进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必须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优化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对学生优良品德、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师未能结合现代化教育方式、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在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络德育阵地方面存在不足,将德育工作停留在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方面,在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方面存在不足。在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公德意识等方面缺乏力度,未能合理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德育意识,难以推动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三、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
在本科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带领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素质教育工作目标,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同时,强化道德行为和德育意识,帮助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确定奋斗目标,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自信心,推动学生未来健全发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丰富本科院校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科院校可以采用将德育教育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规范与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更多与社会有关的德育教育知识。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结合德育教育知识,合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德育教育中包含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内容,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学生中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倡个性化德育教育
本科院校德育教育需要提倡个性化工作模式,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全面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在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德育教育知识,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德育教育个性化和独特化发展,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学习中。德育教育目标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意将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与德育教育结合,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有效传递生命精神能量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德育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倡个性化德育教育模式,转变以往学生灌输知识点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教师人格熏陶、影响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能力,间接提高个性化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增强教育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二)优化浓厚的文化氛围
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学生德育教育和文化品质的提高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思想熏陶和德育引导,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主体性品质培育。首先,本科院校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地点宣传德育教育知识、张贴德育教育标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校园网站、交流平台向学生宣传德育教育知识,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文化氛围。这有利于让学生自由接受文化、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在营造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全面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积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对德育教育知识的探索,帮助学生增强德育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认同理念。最后,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与德育教育工作有关的专题演讲、讲座等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和能力,打破传统德育教育课堂的局限,将德育教育工作延伸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三)将疏导与关怀相结合
新时期背景下,本科院校必须将德育教育疏导与德育教育关怀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认同感,有效摆脱传统德育教育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学习的主体性。为增强学生道德尊严感,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需要本科院校通过创建师生互动机制、开展师生互动课程等方式,合理了解和分析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并通过交流和引导,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满足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心理需求。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多给予学生心理关怀与帮助,合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功能,缓解学生的思想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四)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
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化教育模式,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合理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网络教育平台、信息技术相结合,创建德育教育平台,通过定期分享德育教育知识、组织德育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网络化德育教育工作的认知,通过网络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企业为延伸的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三方合力,实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五、结语
在知识新常态背景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服务生产、建设,提高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学校需要从提倡个性化德育教育、优化浓郁的文化氛围、将疏导与关怀相结合、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出发,加强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杨立军,刘荣强,王振龙.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主体间性模式必要性和实效性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37-139.
[2]王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内容整合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9):131-133.
[3]叶丹.论立德树人理念对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操守的培育作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168-170.
[4]史云玲,彭秀艳,刘兰波.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3):19-21.
[5]王琳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與德育工作的融合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0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