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着力点

2020-04-12 11:27王小梅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

王小梅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认同程度。教育对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达到“熟知”,把认知认同作为基本着力点;做到“共情”,把情感认同作为催化着力点;做到“真行”,把行为认同作为最终着力点。通过“熟知”的积累,“共情”的催化,“真行”的落脚,逐步增加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話语认同   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建构性,特点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或者分为文件话语、课堂话语、实际工作话语、网络话语,等等,无论划分为哪些种类,都需要教育对象产生话语认同感。

根据不同对象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努力的方向。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共同的特点是保证教育的实效性,让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话语产生认同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重要标志,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在每个教育阶段都会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既呈现总体递进的趋势,又呈现交叉影响的发展特点,不一定是阶段分明地按认知、情感、行为循序发展,但是在每个分阶段或者全阶段都会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特定的话语认同路径是必要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教育方法是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专属”包装,取得教育实效。

一、认知认同:熟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基本着力点

(一)话语的认知认同要“知其然”

“民族文化认知是民族成员主体认识活动的能力,它构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始点”①(118)。认知认同是认同的起点,通过一定方式获取到理论知识,实现一定程度的“知道”,无论是实践得真知还是间接学知识,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我们不能要求原始人造火箭也不能让没见过孔雀的孩子画孔雀,行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的,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感的第一步是要“知其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过知识的重要性。马克思说:“蒲鲁东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而没有看到: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②(413)恩格斯认为从事军事也要“一般地熟悉各个军事部门必需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正确评价军事史实必需的细节知识”③(422)。很多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

(二)认知认同需要教育对象“知其所以然”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会起到丰富学生认知的作用,但一些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是“知其所以然”的基础,“知其所以然”是“知其然”的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不深刻不持久,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

只有在获得“是什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为什么”的原因,才会使教育对象的认知认同更加深刻。比如烹饪,在学会一套系统的知识之前大多数人选择模仿,通过模仿逐渐了解调味品的作用,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不是因为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出黑暗料理,对用调味品是为了让食物更美味的说法产生怀疑。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提高认知认同,需要教育对象将被动接收与主动学习相结合,既需要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基础上讲授知识,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积极主动汲取相关知识,产生认知认同感。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相关认识之前,坚持正确的灌输是促进认知认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必须坚持正确灌输。列宁的灌输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在列宁看来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外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发挥先进理论对工人阶级的引导作用。对不能自发产生某种思想的教育对象来说,需要通过一定的灌输途径提高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二、情感认同:共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催化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共鸣,会大大加深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也就是情感认同,它体现的是态度认同、价值认同,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情感认同,就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认同,更加了解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理性共情是引领教育对象价值观的重要中介

共情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且作出适当的行为反应的能力。陈向明指出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访谈者需要共情地听,“‘共情地听指的是访谈者在无条件的倾听中与受访者在情感上达到共振,双方同欢喜、共悲伤”③(198),不是让访谈者居高临下地同情受访者,也不是刻意展现理解对方的能力,而是确实体会到了对方的哀乐,并在内心产生了情感共鸣。共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视域”融合、情感共振,使教育对象更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教育对象产生共情体现的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赞同。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可能会存在多种价值观,我国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引领风尚。努力让教育对象对话语产生理性共情,达到正风气、引方向的效果。

(二)利益关系的疏导是情感认同的重要内驱动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④(286)。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情感认同,把理论知识变为现实行动,不能忽视利益的作用,要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代表的利益产生认同感,认可维护的利益关系。利益认同是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人们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宣传的信息点,“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在于倡导的利益关系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期望”⑤(160)。沒有人可以摆脱利益的束缚,人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是毫无目的和毫无利益倾向的,区别在于利己还是利他、利丰还是利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的利益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情感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维护好我国的政治秩序、思想秩序、社会秩序。

使思政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情感认同,发挥情感认同的催化剂作用,将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认可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主动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做到理性共情,教育者产生情感共振,理解和认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不能忽视利益关系,发挥动力作用。利益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利益关系独立生活。共同生活是促进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人是群居动物,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共同生活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诉求,通过共同生活,认同并归属于某种文化,成员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感情,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共同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其一,共同生活讲求的是一种环境的隐性影响。其二,共同生活为教育对象的模仿提供了条件。

三、行为认同:真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最终着力点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⑤(4),更需要行动帮助语言落地,不再仅仅浮在脑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⑥(136),行动或实践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人的行为是人的思想、情绪、感情、能力和动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和外化结果”①(128),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情感认同的催化下、行为认同的意识里真正的有所作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实效的旨归。

(一)以认知认同为基础理性行为

行为认同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就像《反杜林论》中涉及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一样,对自然规律认识得越多,做某些判断的时候就越自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认知越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就越理性和自觉。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认知基础作为行动的指导,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古至今,人们在活动之前都会找一定的思想或知识作为行动的依据,无论是虚无的鬼神支持还是科学的实践证明,都需要找寻行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行动找依托建立在“熟知”的基础上。

(二)以情感认同为中介自觉行为

由理论转为实践,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需要情感作中介进行调节,联结认知与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自内心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外化为实践。“00后”年轻一代,不被陈规束缚,更愿意跟随内心意愿。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更关注情感、情绪。在这个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情感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利益驱使很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利益属性与教育对象利益的一致性,可以促进情感认同的产生。

(三)以行动认同为论据强化行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对象通过行动证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起到强化行动意识的作用,也能证明学习内容的此岸性。“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⑦(150),通过一定的行动认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确认行动是由科学理论指导的行动;通过行动可以获得更多真知,无论是用于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还是改造现实世界,都会使人们对行动的意义更加笃定和认可,进一步强化行动的意识,使人们更加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行为认同,做到“真行”,需要认知、情感、行动三者一起发挥合力作用,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目的。

四、结语

马克思对“认同”提出了社会概念,“认同是源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⑧(324),从社会学角度看“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他们在一定意义上都与意识形态性的内容联系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看,内容、方法等都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活动,要想发挥作用需要人们认同它的话语宣传。张耀灿与学生写了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论文,在论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及生活话语,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为什么种类,都需要让教育对象认同它的表达,只要人们认同它,它就必定会发挥作用。

注释:

①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⑤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⑧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8-12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422.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8.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6]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6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0.

[8]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24.

猜你喜欢
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民政舆情知不足及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