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4-12 11:27倪倩倩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倪倩倩

摘   要: 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将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与高校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有效结合,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原理规律及实践活动经验有效融入其中,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指导,重视并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对受教育者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同时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与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高度融合,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二者未来学术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互通互融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中处于影响全局的地位。立足于当前实际,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强化高校受教育者生态文明意识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联系二者的互通性,分析出相融合的价值意义,找出二者相融的创新路径。一方面,内在外在地、直接间接地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满足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熟悉、把握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完成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丰富价值意蕴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性

通俗地讲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原理、继承传统生态思想、借鉴本国、外国优秀生态文化及结合环境教育、生态伦理等学科的相关科学知识改变个人行为方式,并创造可持续文化的一种特定教育。既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可以结合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有效避免生态文明教育成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以此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养,强化生态意识,使他们了解和遵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深刻而科学的认知。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7)。尽管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所属范畴、发展历程、地位影响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仍能发掘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与外在的有机联系。

1.目的任务一致性

广义来说二者的教育目的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意识和行为达到期望的结果。一方面,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274)其实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意识素养,培育出“完整的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原理,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理性的“生态人”[3](66-72)。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4](39-42)。两者都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以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经济、人发展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高校要达到构建受教育者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满足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基本点,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二者融合,发挥两者生态合力的作用,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内容对象交集性

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象都具有广泛性。从内容组成部分来说,前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政治观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等,后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明显看出二者之间存在某些知识交叉点。从受教育对象来说,青年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体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力军,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和未来践行者。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对象,都没有特定规范的对象范围,无论是家庭成员、社会公众还是政府人员,都有接受二者教育的必要,都可以成为二者的教育对象。

3.原则载体多样性

高校受教育者是未来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生态认知理念、生态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国家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影响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激励、求实、示范等多个原则,都具有理论学習、文化建设、大众媒体传播等多种教育载体。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说,融入都是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而且符合融入原则,有利于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载体,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载体,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意识,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规范生态文明的举止行为,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考量

1.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存在教育方法创新力度不足、教育模式单一、教育主客体矛盾等问题。将内涵更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以人本为发展取向的“单向度”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特性,结合社会和人本两个发展方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专业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2.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价值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标准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借助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社会各阶级大众广泛参与的优势,广范围、多渠道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达到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下,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规范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道德关系,并成为生态思想和生态行为的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的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重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凸显了新的教育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更加全面,从另一个层次、另一个领域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另一个视角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是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一些高校受教育者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充分的认识,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更单一、僵化,缺乏生动性、趣味性。融入后可以有效丰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有利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在于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生态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二者从这个层面来说是不谋而合的。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中始终保持发展张力,积极参与人类认识自身、思考世界本源、探索人生意义等整个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1.多方面课程体系的融入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各个高校的基础公共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这几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中,引导受教育者详细了解和掌握每门课程中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教育者在部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和知识原理,加强与环境保护等相关选修课的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将两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二者的互动联合教育,打造一个新的思政生态课堂。

2.专业性科研体系的融入

科研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活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验证,比理论研究更加具有说服性。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需要切实的行动和正确的思想支撑[5](45-47)。引导受教育者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科学研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态科研技术活动,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熟悉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内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念,深化和升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组织受教育者开展生态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自身独特优势,适时合理转变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科研研究体系,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效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3.有效性实践活动的融入

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6](192)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体验性,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受教育者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从切实行动中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才能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对二者融合后的实践活动的详情细节、实际做法要具体再具体,要深入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二者融合的有效性。比如:借助校园社交媒介,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博、微信、拍摄短片等媒介对生态话题发表看法,展开互动活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生态转型基础上的理论有效性和实践性成效性,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课程教育,也是一门实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理论推导,落脚点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就会被悬置。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前“生态文明”时代建设背景的发展在倒逼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以往的理论性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促进实践发展。

五、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几个要素辯证发展,由外到内相互联系发展、相互制约融入的矛盾运动过程。把这个融入作为一个互动过程,二者互为基础和前提,二者的发展又互为目的和结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隐性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不同以往的新的发展方向。使它们同时对社会主义美丽环境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用绿色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7](44-46)。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姜江.新媒体下该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创新的路径研究[J].教育管理,2019(1).

[4]蒋笃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设探析[J].德育论衡,2016(8).

[5]朱蕾.简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长[J].江苏高教,2017(06).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伏旭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高教管理,2018(1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