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凤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 青岛 266033)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非常普遍,属于急性脑缺血性病症的一种,主要发病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口齿不清、神志不清等,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均构成巨大威胁[1]。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早确诊早治疗,对于其预后非常有利。本文主要研究血清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文所述。
1.1 基本信息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另取本院检验科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0例做为参照组,全部进行血清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44-74岁,平均(57.89±4.13)岁。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3-71岁,平均(57.14±4.28)岁;病症类型:进展型和完全型,各20例。经比较,两组受检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检测方法:所有受检者在早上空腹采集三毫升静脉血,离心五分钟分离血清,罗氏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液体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对受检者进行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利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指标进行分析,主要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时间。
实验组患者病症类型的分类方式:以发病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达到高峰的时间长短为划分依据,6 h以内为完全型脑梗死,6 h以上为进展型脑梗死[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 SPSS 16.0软件对患者经过检测后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受检者检查指标结果的比较 实验组血清胱抑素C、血浆纤维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和参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指标结果的比较(Mean±SD)
2.2 两种类型脑梗死患者检查指标结果和参照组的比较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指标结果和参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指标结果和参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类型脑梗死患者检查指标结果和参照组的比较(Mean±SD)
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病发后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性坏死以及神经性能障碍现象,致使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且复发率较高,严重者会形成死亡[3]。因此及时确诊病症并进行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表达异变是脑血管病症的诱因之一,正常状况下血清胱抑素C以恒定状态存在于机体多个组织中,但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该项指标的水平会明显升高,主要原因为脑梗死后抗凝血机制混乱引发脑部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或血栓。因此进行血清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的测定会对脑梗死病情的诊断起到积极作用[4]。本文研究中,实验组的指标检测结果和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显著,血清胱抑素C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凝血指标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显著,足见这两项检查指标对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性。
综上,临床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诊断十分有利,可以促进患者正确治疗和预后。且对于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效果更佳显著,可以明确区分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类型,在临床具有重要的检测价值,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