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治理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0-04-10 11:08刘正则
戏剧之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治理城市文化创新路径

刘正则

【摘 要】文化治理是通过政府加以引导和塑造居民行为规范,创造共同文化和核心价值的有效方式。有效的城市文化治理对于塑造居民的城市使命感和凝聚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城市的文化治理过程中,由于意识淡薄,导致面临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治理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并提出推进城市文化治理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文化治理;城市文化;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04-02

一、背景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结构中的关键一环,是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的有力抓手。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得到快速的发展,当物质的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的需求显得刻不容缓,因此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治理,文化已经成为目前城市竞争力的灵魂。

文化治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战略布局和眼光,加快文化的发展和引领,同时鼓励基层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自治管理,另一方面发挥文化的内在优势,将文化的价值内化于每个居民的行为中,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加强城市的文化治理,可以让文化的功能透过领域的传播,帮助居民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形成优良的社会价值,实现社会和谐。[2]

但是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治理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发展时间过快导致城市的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城市居民缺乏文化自我认知,城市呈现出凝聚力缺乏、内生活力不足的低迷现象。此外由于城乡的二融合,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导致个体的价值观出现分歧,破坏了城市社区的文化基础,进而弱化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治理能力出现了低效。这样一来,城市的居民精神需求和城市化的发展需求出现了不匹配的状态,导致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停滞。基于此背景下,如何创新城市文化治理方式,对我国社会治理的推动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二、城市文化治理困境

(一)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在领导者进行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居民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而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比如在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其参与主体大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却很少见到年轻人参与的身影,此外举办的文化活动更多的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活动,而针对现代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很少。这样就造成了在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年老者占多数,年轻者占少数,难以将社区居民聚集起来,创造符合大多数居民的实际需求,所以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认可度就相对较低。

二是在文化的治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行政性,非行政性活动较少。城市的文娱活动大都是围绕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主流价值观所展开的,这样的活动固然需要去开展,一方面是为了让居民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落实国家政策的各项要求,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行政性活动,一些常识性和培育性的文化活动极其匮乏。比如公民的教育、公共生活以及公民责任的培育等一些活动几乎在城市中很少开展,而且即使开展了,但活动形式缺乏新意,对居民而言无法激起其兴趣,因此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也得不到提高。

(二)居民参与城市文化治理的力度不够

在现有的大、中、小型城市的文化治理过程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而其他诸如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参与其治理的力量有限,一方面是举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多是政府进行主导,并将所需资金交至各居委会进行统筹。在S市L区的文化客堂间建设中,由居委会做好关于文化活动开展的年度计划安排后,上交给S市L区政府,再经由区政府拨付资金进行活动的开展,居民难以参与到文化建设的政策设计之中。而M区的活动中心是M区政府以外包的形式转给社会组织运作,但是在运作过程中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撑和活动内容的把控,居民在此过程中虽有提供建议的渠道,但是也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同意。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处于强质性地位,居民处于弱质性地位,因而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力量显得更为有限,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是城市文化活动中的居民是被动的参与者,并非是发自内心参与此过程中,而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被动参与。大多数的文化祠堂以及文化活动中心多是政府基于政策的目标要求,而进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实施路径,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广多是由当地的居委会主导,而居民虽然是生活在城市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者,但是在真正举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居委会大都通过公告的方式告知居民,可想而知居民也是抱有消极的心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组织管理的不足

当市场化逐渐盛行之时,城市文化的组织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城市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易出现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在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其中的人数门可罗雀,多数居民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参与这些活动,而且少部分人对于社区文化宣传的志愿者抱有冷漠的态度,觉得这样的社区文化建设实在是多此一举。同时居委会也没有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这样一来居民的消极情绪更加严重,参与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二是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缺失。[3]在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内部,城市居民具有表达自己意愿和建议的权力,但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这些公共空间成为政府主导社区事务的有利场所,也成为政府权力集中实现的有效场所。此外,当居委会的作用逐步凸显时,它的趋利性也会慢慢呈现,这也导致了本就强大的公共空间内部,居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以至于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弱。

三、城市文化治理的路径创新

(一)强调文化特征,提高文化认同

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群众性,因此在进行文化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居民需要为导向的原则,使城市文化活动真正迎合城市居民需要,从而增强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4]所以,一方面需要让城市居民有自主选择城市文化内容的权利。首先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采集城市居民对于文化建设的一些意见,同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群体,并让民众知晓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其次,建立清晰有效的评价体系,让居民可以根据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文化活动结束之后,统计居民的参与情况,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反馈。另一方面,明确文化建设与居民是紧密联系的。在文化活动设计之时,要切实结合多样的文化,满足多数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另外还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不断培养新的文化建设力量参与其中。

(二)推进居民参与,培育内生力量

城市文化治理关系到城市内部每一位居民的生活状态,居民参与城市文化治理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一方面是唤醒城市居民参与文化治理的意识。可以通过创新文化动员的方式,让居民积极参与其中,例如让城市居民参与设计城市特色门牌号,此外宣传城市社区的发展演变历史,激发居民对城市的共同认同感。另一方面是培育社区参与文化治理的能力。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素质也略有不同,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补习班,补强居民文化方面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文化治理,推进文化规范

在城市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文化的制度规范,实现城市内外部发展的平衡, 从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一方面需要明确参与主体的应尽职能。非营利组织应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提供满足大众需要的城市文化,同时城市居民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确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身份。另一方面是实现城市文化的制度治理。首先,城市文化的组织应当构建一个多元的文化架构,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为中心,以居委会文化馆为基础,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治理体系。其次,在文化治理的队伍建设上,要加大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最后,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制度性设计, 在社区文化网络化管理系统内部形成“县规、区规、村规、家规”等制度规范文件。

参考文献:

[1]刘忱.国家治理与文化治理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0):38-39.

[2]吕晓东.城市文化治理: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J].青年学报,2017(04):101-106.

[3]任珺.文化的公共性与新兴城市文化治理机制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2) .

[4]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05):28-32.

[5]林雪莹.新局势下试析城市文化治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1):103-104.

猜你喜欢
文化治理城市文化创新路径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政策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