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层次性思考

2020-04-10 11:03仲帅
人民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新时代

仲帅

【关键词】过程哲学  新时代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对于青年成才的影响十分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过程哲学,注重教育的过程性、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旨趣,为审视和反思中国传统德育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探究新时代高校德育质量提升等核心问题,对新时代加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深有启示。

过程哲学核心命题的内涵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看,所有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都是过程存在的。对于“实际存在物”而言,“它是什么其实直接取决于它的构成因素,即构成决定存在。这就是‘过程原理”。过程是实际存在物的生成样态和存在形式,它包括三方面内涵:

动态变化性。动态变化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古、今和未来的时间发展,也就是更迭、增长和衰退的过程;二是持续的动态共生,没有时间和静止。” 这是过程哲学赋予动态变化的新意。所有的事物都由已经完成的现实态势向未完成的现实态势发展,“是在不同的状况之间相互转变的阶段,所有的态势都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迈进,实现真正的目标。” 持续演变是事物的一种永久状态,静止的态势只是某一时刻事物演变的一部分。

内外关联性。在过程哲学看来,“事件”与“实际存在物”、“现实实有”同义,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存在物。事件是世界的组成机制,许多小的事件组成了大的事件,这些小的事件是由无数个更小的事件所组成,大小事件融合、关联,这就是整体的构成因素。一切事件都是紧密联系的,正是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构成事件本身,“这一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机械关系,本质是一种真正的内在联系,它塑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主体创造性。在过程哲学看来,过程中的一切单位、元素、事件都具有内在的主体性价值。怀特海所秉持的理念是,“整个宇宙就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创造是现实实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这个现实实有是什么。创造性活动将正在消失的事件的因素引入到新的过程,生成具有新质的综合物。“创新在于每一个现实的本质,也就是所有的现实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它不会通过自身进行损减,而且能够无限地推动宇宙的变化更迭。”

高校传统德育的缺失与反思

在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人是关键。激发大学生自主开展德育自省是大学德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过程哲学视域下,审视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德育内容、方法和考核背后的功利性驱动,忽视了德育的生成性、过程性、本真性。

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感的传递。中国的传统德育一直是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中学生道德知識的获取成为达到应试目的的手段。这种功利性使得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远比获得道德感更为重要。但从过程哲学的角度看,“教育要做到持续保证生机,不单单是直接传递知识,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的探索”。进入大学后,高校德育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思政课以你说我记、课上划范围、考前搞突击的形式进行,有的学校推行开卷考试,一些学生更无学习压力,于是上课睡大觉、低头玩手机。当应付完考试、拿到学分后,道德知识依旧埋藏在书本中,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完成精神世界建设的任务。

怀特海认为:“大学作为一个进行传播知识和进行教育学习的组织而言,自十五世纪有了印刷术之后,大学存在的价值就不重要了……大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将青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于此,创造性地研究学术,在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二者进行平衡共处。”道德是人的生命之必须,“追求生命”在德育的语境里就是道德感的获得。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是对自己道德需要的满足和灵魂深处的触动,让人内心愉悦而又印象深刻。思政课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人生感悟的互动,而传统思政课更加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的过程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感培育。

传统德育注重群像式的描述,掩盖了个体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道德楷模以群体形式出现。如“南京路上好八连”、“载人航天英雄群体”等。这种道德描述的动因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其次表现在道德楷模的形象趋同性。由于道德模范人物在道德事迹上的描述大量的相同或相似,道德人物的形象存在脸谱化的倾向。应当说,群像式的道德教育在一定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群像式的描述下,道德人物的鲜活个性不够突出,复杂的内心活动难以呈现,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表现出一种刻板僵化的人物形象,让大学生对道德人物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

事实上,道德感和现实感交互式地作用于人们的认识过程之中。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崇尚个性,追求自我,习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与道德感的诸多联系和可能性。事物越是个性、亲近,就越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道德人物与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只有将他们从神坛请回人间,还原到现实生活,才能拉近道德人物与大学生的时空距离,获取共同的现实体验,从而激发大学生向道德人物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传统德育“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对道德过程性的尊重。传统德育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的道德情况作出优良中差的评价,或者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这种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在教育管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难以真正选拔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入心入脑的思政教育自然能够通过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进行体现,但是检验考核得并不全面充分。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的人才不应局限在试卷作答之上,更需在丰富的学习实践中去考量。在过程哲学看来,道德生成是德育的过程,“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对道德过程性的尊重。

提高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知、情、意、行。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体现道德的所有要素,也不能反映道德的动态变化,“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估学生是怀特海认为不正确的一个‘具体性误置的谬误,也就是说,用简单的抽象实体来取代物质存在”。由于传统德育的考核方式难以呈现一个人的道德全貌和本质,而且高校德育教学仅在大一大二期间推行,并没有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违背了道德过程规律。

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层次性思考

大学生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借助过程哲学的视角,有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唤醒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理解,实现道德自觉。这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道德意识的唤醒是高校德育的行动目标。德育是指将人类历史中形成的特定的道德知识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对道德知识的认知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道德意识。换言之,道德教育承担着传承既有道德知识和创造新的道德意识的双重任务。由于考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直接目标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不是道德意识的唤醒。这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德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人的意识首先产生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从对自身的关注进而指向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大学生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态度经历了正反合的辩证过程,即认知接纳——怀疑反叛——再认知再接纳的矛盾过程。特别是经历了青春期的心灵冲突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在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前,旧的价值体系逐渐崩塌,新的价值体系会快速成长建立。此时的大学生在反思和批判中,需要高校德育的积极介入引导,使之构筑正确科学的主流价值。当大学生对道德意识有一定的认知后,就会关注历史长河中与道德有关的问题,汲取人类集体的道德智慧,形成对当下各种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明确对全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道德理解的建构是高校德育的过程追求。德育内容是教育者通过对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等社会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的道德解释。在当代中国,德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都涵盖其中。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反映了大德育重视道德解释在大学生道德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大学开设的四门课程。它们分别从理论、现实和历史三个方面进行道德解释,将理论思维、现实联系、历史印证有机统一起来,增强了课程德育的解释力。但是,一些高校没有把握这些课程的内在关联,四门课程自成一体、各自为战,反而削弱了课程德育的效果。

道德解释和道德理解在将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意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工作者要摒弃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过程思维与过程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主体意识、逻辑意识、多元意识和民主意识,自主学习和探究道德知识。德育工作者还应从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作用的认识、道德规律的把握和道德意义的阐释四个层面建构道德理解的认识框架,促进大学生道德理解的形成。这一过程必须遵循德育过程规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德育过程规律,才能进行科学的道德解释;只有建立在道德规律基础上的道德解释,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理解,道德理解是德育的过程追求。

道德自觉的生成是高校德育的价值落點。道德自觉是指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这是道德自觉的低级层次,体现了德育的目的;自觉追求道德以实现自我完满和社会进步,这是道德自觉的高级层次,体现了德育的真正价值。怀特海把“‘创造性规定为词典中动词‘create(创造)意义上的一种‘前进,……‘创造性不是一种存在,而是存在或实存本身可能性的先验条件”。从“创造性”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超越性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导致了人总是希望通过改变目前的道德状况来满足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通过高考的严格选拨进入大学殿堂的大学生,他们充满自信,对个人未来充满期待。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用以提升能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道德自觉性是德育衍生而来的,也是高校德育的最终价值落脚点,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枢,深切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运。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由历史生成到现实存在的过程性活动。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蕴含着全体人民最高尚的道德诉求,也必将形成人民的共识、重塑社会的精神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和“八个统一”,持续推进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美]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著,曲跃厚译:《过程哲学》,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1999年。

③[英]A.N·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④[英]A.N·怀特海著、艾彦译:《怀特海过程哲学观摘要》,《世界哲学》,2003年第1期。

⑤张晓瑜:《论“有根有翼”课程价值观的构建——基于过程哲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视角》,《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⑥李世雁、曲跃厚:《论过程哲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⑦张春兰:《简论基于过程哲学的课程思维方式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责编/赵博艺    美编/陈琳(见习)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新时代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