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政 王慧 王妍卓
抗疫时期涌现的社会思潮如放大镜般暴露出疫情之下的现实矛盾,反映出严峻而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它以众多我们所熟知的社会思潮为底色: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极端主義、排外主义、生态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反智主义、泛娱乐主义、女性主义等,呈现出个性色彩突出、针对性极强,并向特定领域高度集中的特征。
各大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交融而又在彼此间形成张力,前所未有地引发了公众对民主与法治、谣言与真相、自由与平等、个体价值与公共利益、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等一些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话题的思考和关注。
社会思潮的现实指向性更强,并紧紧贴合个体命运及其当下生存状态,将疫情引向了深层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特别是随着疫情态势的不断发展,公众关于“后疫情期”的探讨或将带来新的舆论转向和价值转变。
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此次战“疫”中得到了检验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个人主义与极端思潮互动密切且频繁,以公众对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热切诉求为道义外衣,展现出强大的带动效应。
民粹主义延续了其一贯影响力,借由新媒体平台迅速与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合流,在与人们日常生活话语的“貌合”中混入了“神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着社会公众的认知底线。
反智主义不仅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谣言和不实信息,也以“科学+阴谋论”的方式炮制看似科学合理的事件“真相”,极大干扰了公众视听。
生态主义思潮就人与生态的关系、人民健康与公共卫生等问题进行了再度审视,对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抗击突如其来、肆虐发作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在和平时期打响的一场特殊人民战争,随着疫情在韩国、伊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不断蔓延,各国相继沦陷。对此,我们既要外防输入,也要内防扩散和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打赢这场战役的艰巨性。可以说,战“疫”既是一场对新冠病毒的阻击战、整体战,同时也是一场舆论战、思想战。多条战线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不仅是对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全国上下、整个民族的一次根本检验。
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上、网络中多种观念密集碰撞、集中表达,多种思潮激烈交锋、集中展现,堪称前所未有:新媒体放大了非理性思潮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的恐慌情绪、不满情绪由此肆意宣泄;各大思潮合流渗透,互相交织,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思潮的演变传播更趋分众化、大众化、草根化,现实指向性、政治指向性更强,并与关乎个人感受的生活场域紧密贴合,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起特殊的互动关系。
抗疫时期涌现的社会思潮如放大镜般暴露出疫情之下的现实矛盾,反映出严峻而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它以众多我们所熟知的社会思潮为底色: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极端主义、排外主义、生态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反智主义、泛娱乐主义、女性主义等,呈现出个性色彩突出、针对性极强,并向特定领域高度集中的特征。
同时,各大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交融而又在彼此间形成张力,从中亦滋生或助长了无政府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英雄主义、精英主义等思想倾向,前所未有地引发了人们对民主与法治、谣言与真相、自由与平等、个体价值与公共利益、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等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话题的思考和关注。透过不同思潮之下的不同议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公众在面临主要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基本立场和基本要求,及其在社会安全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和价值追求。
在社会思潮的交织运作下,人们对疫情的审视更加深入,由此出现了深层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随着社会思潮更趋明显的政治化演变趋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正负较量变得更加胶着,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内外部风险。这些都是社会思潮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新特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认真观察、深入分析、精准把握、综合研判、及时引导。
疫情防控时期,人民论坛密切跟踪思想舆论动态,针对疫情期间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动向展开多轮次网络调查和电话采访,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大数据分析、资料整理,结合长期跟踪的社会思潮的活跃度、关注度、影响力等指标因素,对疫情防控期间这一特殊时间断面上的主要社会思潮进行了归纳分析。
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此次战“疫”中得到了检验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检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疫情防控期间,身处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展现出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科研工作者与疫情赛跑,进行科研攻关;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普通百姓全力居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远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向国内寄送物资和善款……可以说,不畏牺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等中华美德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彰显和弘扬,反映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素养已跃升到新的水平。
此外,对于一些国外媒体利用此次疫情恶意抹黑中国、制造事端,民众自觉自发地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了不满、进行了声讨,展现出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的坚定立场。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以及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为饱受疫情困扰的各国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这也极大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民族力量。
个人主义与极端思潮互动密切而频繁,以人们对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热切诉求为道义外衣,展现出强大的带动效应。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绪高涨,但个人主义思潮依然活跃度不减,并且展现出向极端利己主义靠拢的倾向。疫情防控时期个人主义的蔓延与地方主义的活跃密不可分。在特殊时期,个人对于生命健康与安全的诉求被前所未有地强化,这样的诉求原本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诉求被一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作为个人优先、个人利益至上的借口,这样一来,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便拥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道义外衣,不断在社会空间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个人主义与极端思潮合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容易导致“道德绑架”,更容易滋生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私利的行为。自疫情发生以来,一些疫情密切接触者有意隐瞒疫区行程甚至自身病情,不配合隔离防控工作,甚至还多次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参加活动;一些商家趁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不佩戴口罩、不做防护,不顾他人和公共安全,故意污染公共设施和环境。当前,随着我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力度的不断加强,多地均出现带病回国而故意隐瞒境外旅居史,甚至还有个别境外回国隔离人员以保障“人权”、隔离条件差为由大闹隔离室的事件,这不仅为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风险,还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更展现出个人主义思潮的强大攻势。虽然这些较为极端的保护行为和利己主义行为多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经网络传播和舆论发酵就难免具有了带动效应,导致非理性思潮的加速蔓延。
民粹主义延续了其一贯影响力,借由新媒体平台迅速與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合流,不断冲击着社会公众的认知底线,对主流意识形态攻势猛烈。疫情防控期间,民粹主义最突出的运作方式就是迅速迎合受众,打着“民意”的旗号,把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归因于国家制度体系,在社会中调动起一些民众对立、不信任、消极等负面情绪,由此出现了趁机制造谣言,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情况,这既无视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人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也无视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显著抗击成效,一味通过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来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还表现出激化社会矛盾、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参与此次疫情调研的学者指出,当前有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日常话语或影射、或隐喻地表达着特定的价值诉求,试图通过话语表达上的生活化,缩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打消人们对价值关涉的潜在顾虑,在与人们日常生活话语的“貌合”中掺杂“神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思想观念。
由民粹主义掀起的非理性情绪,裹挟着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极端主义、个人主义、反智主义等思潮,不断冲击着社会公众的认知底线,催生出人们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敏感恐慌、盲目从众的心态。纵然这是疫情高压态势之下难以避免的正常心理反应,但由此产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反智主义不仅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谣言和不实信息,也以“科学+阴谋论”的方式炮制看似科学合理的事件“真相”,极大干扰了公众视听。新冠肺炎疫情本属于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因此疫情防控期间,与医疗卫生、科学技术、药品研发等相关的话题获得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也为反智主义的再度活跃提供了温床,使其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一大重要社会思潮。
疫情期间,“盐水漱口能预防感染”“喝大蒜水可以抗病毒”“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新冠肺炎”“喝高度白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等说法流传开来,诸多伪科学论点利用人们面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肆意传播发展,出现了大量打着科学旗号的谣言和不实信息,极大误导了舆论视听,加剧了人们对疫情的恐惧与焦虑。此外,反智主义的活跃不仅让伪科学在这一时期拥有了一定的受众基础,也让疫情“阴谋论”的论调此起彼伏。对于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民众而言,“科学+阴谋论”的方式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其好奇心。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将他们从小概率事件或随机事件中寻找到的潜在关系粘合在一起,断章取义,炮制出看似科学合理的事件“真相”,使民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
生态主义思潮就人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人民健康与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了再度审视,对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主义一直是近年来一大重要的社会思潮,其主张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次疫情初起时聚焦于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问题,疫情暴发后,再度掀起公众对人与生态关系,以及人民健康与公共卫生问题的深度思考,使人们对捕杀、售卖、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的集体声讨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之一。
相较于以往,抗击疫情期间的生态主义思潮涉及的主体更加多元,不仅有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与从事动物保护的相关工作者,也包括各类媒体机构与普通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因此,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抓紧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势在必行,这也是生态主义思潮在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等方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居家抗疫期间,一些自媒体放大了非理性思潮的负面影响,导致谣言四散,掩盖了一些民众合理合法的声音与诉求。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难控性,稍有不妥便会诱发次生舆情。被不同思潮加工过的事件经过舆论的发酵,本身便具备了一定的指向性,在热点新闻频频出现的时期,这些承载不同思潮的事件很容易再次获得扩大影响的机会。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社会思潮往往借助对疫情和灾难的娱乐化叙事提升传播效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紧张氛围的作用,但也消解了疫情的严肃性,对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造成了阻碍。
疫情期间,网络中有关“疫情”“病毒”等方面的信息无论是在传播数量还是传播速度上都达到了新高度。持续涌动的社会思潮接续掀起舆论议题,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并且十分容易将公众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层面,反而加剧了普通民众的疑虑和恐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一些人以“寻求真相”为由攻击主流意识形态,企图煽动民众对于政府的负面情绪,甚至否定国家体制;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恶意揣测诋毁国家,无视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巨大努力和显著成效,这些杂音与各种谣言交错并存,掩盖了一些民众合理合法的声音与诉求,为舆情管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此可见,非理性思潮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定力和信心,需要重点监管引导。
社会思潮之间互相交织、合流渗透更迅速、更猛烈,演变传播更趋分众化、在地化,对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较大冲击。疫情防控时期,人们被迫开启了一种较长时间与外部社会隔离的模式,对信息的需求也具有了相当大的指向性。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思潮之间的互相交织、合流渗透在具备一定针对性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不良信息的生产传播提供了一种动力机制。
不同社会思潮对其所承载的内容有不同的取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信息内容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也促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扩散向着更精细化、分众化、在地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状况、知识结构、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等,社会思潮能够迅速将同一性质的内容“幻化”为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内容,由此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受众群体。舆论场中原有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负面消极的信息大量滋生,一度掩盖了理性温和的声音,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交织,致使各种论调甚嚣尘上。一些人以个别官员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为由头,以偏概全,质疑当前的政治生态;一些人以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为名义,指责打击造谣传谣是限制公民言论自由。这种社会思潮交织的状态,无疑会对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冲击。随着人们对疫情关注程度的持续上升,他们受到这些思潮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为后续引导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思潮的现实指向性更强,并紧紧贴合个体命运及其当下生存状态,将疫情引向了深层次的全民反省和思考,特别是随着疫情态势的不断发展,公众关于“后疫情期”的探讨或将带来新的舆论转向和价值转变。社会思潮往往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价值内核,疫情时期,社会思潮多基于现实问题和政治问题而延展,代表着不同群体的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随着疫情态势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疫情的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原本的自然生态和公共卫生领域延伸到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多个领域,其中有对我国制度优势的深刻认识,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深切领悟,也有对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短板的反思,更有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以及对发展机遇的探寻,出现了向“后疫情期”延伸的态势。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从追星、权力、社会地位、娱乐等方面转向对个体价值、生命尊严、自我实现的审视和探讨上来,使公共舆论出现了一定的价值转变。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此次疫情可谓一次急刹车,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心理失调,加剧了社会思潮的活跃态势,也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长期来看,这样的状况是暂时性的,不会改变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在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在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进行关系定位、寻求关系平衡,如何对此给予理解、尊重和引导,是需要我们做好的一大课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与公民素养的一次检验。目前,疫情防控态势虽积极向好,但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当前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容掉以轻心。疫情时期的社会思潮有其特殊性,社会心理依然较为敏感,恢复常态尚需时日,一旦对社会思潮疏于引导或引导不当,就很可能诱发各种未知风险和潜在危机。
进一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时期的社会群体矛盾,降低社会心理失衡和舆论失控的风险。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疫情时期的各类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容易造成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形成连锁反应,折射出大疫大灾带给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的猛烈冲击。虽然这些情况属于公众在疫情时期的应激反应,但若不及时干预,必然会对民众价值观建构产生诸多影响,引发群体恐慌乃至对立情绪。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许多引发公众担心忧虑的未知、不确定性因素将逐渐变得明朗。这期间,需要我们引导公众正确理性地看待疫情,加大相关知识的科普力度,增强其风险感知能力、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断压缩不良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要正视矛盾,密切跟踪社会舆情变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特别是群众的集中诉求,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依法严惩扰乱社会秩序、故意煽动人们无序宣泄情绪、挑动偏激盲目举动等行为,阻断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进路,削弱其舆论基础。
强化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导向,更加注重事实通报基础上的价值传递,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定基定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疫情信息发布,依法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在特殊时期,信息发布稍有缓慢、滞后以及不透明、不对称,就会造成社会恐慌和混乱。因此,从那些活跃于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思潮中,我们不时能够觀察到急于化解自身疑虑的公众对“真相”的探究和追问。但对于真相是什么,以及如何从大量信息中发现真相,公众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如果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与自媒体不对等、不同步,甚至是明显滞后,就会导致信息真假难辨、谣言四处扩散,使不良社会思潮获得可乘之机。
弘扬尊重科学、遵守规则、求真务实的精神,培育公民“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社会稳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基础。对此,我们更应在这一特殊时期强化实事求是的导向和原则,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成就、困难等信息传递给民众,使其定心、放心、团结一心,改变主流宣传在一些领域“失声”“失语”的状况,在众声喧哗的疫情信息舆论场中建立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更好地凝聚正能量。同时,也要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疫情发展形势的预判,让公众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到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保障与信心来自哪里。
以此次疫情為抓手,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封闭不良社会思潮的活跃场域。疫情防控时期社会思潮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高度关注,特别是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行为,不仅引发了舆论热议,也成为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智主义等思潮异常活跃的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从深层次来看,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关注与热议反映出公众对于干部在其位配其位、在其位谋其政的殷切期待,更进一步,还反映出民众对于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憧憬。这为党和政府今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和彰显执政智慧提供了抓手,也为疫情过后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的培育提供了契机。对此,我们应努力将民众的关注重点集中到中华民族整体命运诉求的主轴上来,不仅要更多地呈现对整个民族发展的长远规划,也要彰显对个体自我实现的充分尊重和人文关怀,让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智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失去继续传播扩散的受众基础。
快速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形势变化,调整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打好打赢舆论战、信息战。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迅速抓取受众心理,就是因为其紧密贴合了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快速适应了公众获取信息渠道日趋草根化、日常化、多样化的趋势。不可否认,在疫情防控时期,宏大磅礴、情感澎湃的叙事方式在舆论引导上显得力所不及;单一化、模式化的宣传内容在吸引受众上显得不够生动灵活。一些关于女性医护人员在身体不佳状态下坚守防疫一线的新闻报道招致批评,难以对这一时期的受众心理起到有效的安抚和疏导;而一些揭露基层文山会海、疫情期间药店坐地起价、不合理防疫举措的报道则获得了肯定,对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问题、消除社会思潮负面影响产生了积极意义。
打好打赢舆论战、信息战,是疫情防控的题中之义,也是凝聚民心民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随着民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及其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舆论宣传既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满足民众知情权,又要从生动鲜活的大众话语中寻找接地气的素材,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找到契合点,增进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构筑应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坚强思想壁垒。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ZDL17)的阶段性成果。
贾立政,人民论坛总编辑,本课题负责人;王慧,人民论坛编辑部主任,本课题成员;王妍卓,人民论坛编辑部编辑、博士,本课题成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2月23日。
②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责编/常妍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