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关键词】伪科学 反智主义 网络治理 公民素养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國人民正经历着一个伟大而艰难的时期,举全国之力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已经迎来积极向好态势。可以说,此次战“疫”既是一次人性的大洗礼,也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一次综合展现,还是一次科学主义对“病毒”的全面围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疫苗和抗体研制、药物筛选、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研究和应用等都离不开科技。人类全面彻底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既要加快推进已有多种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又要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既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又要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我们要向科技要答案,向科技要方法。但是在这次战“疫”中,各种伪科学观点通过网络沉渣泛起,极大干扰了舆论视听,造成了不良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伪”信息,让我们防不胜防,网络生活也不例外。伪科学就是将不实的或者未加证实的内容想当然地视为真实的存在而加以宣扬、传播甚至鼓吹,它涉及观点、思想、假定、知识、理论、方法、信仰、活动等。众所周知,科学与神学、迷信相对立,主张一套严谨的发现真理的方法,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科学与反科学的斗争中,科学的发现总是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而伪科学则仅仅凭借谣言就可以甚嚣尘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回看战“疫”中的网络舆情,其中不乏一些以谣言为传播方式的伪科学。例如,空调暖气杀毒法、盐水漱口预防法、洗热水澡预防法、吸烟预防法、喝酒杀毒法、喝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法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另一种类型的伪科学论调,它们往往以唬人的标题来刺激或者煽动大众的民粹主义情绪,如令西方胆寒、美国慌了、幕后黑手、西方崩溃、最后警告、噩梦来临、世界沸腾等。这些不实的、以谣言形式存在的伪科学观念或表达,有时被朴素地提出,有时则被人为地加以包装。它们往往妨碍了人们对疫情的正确认知,也干扰了有关疫情防控的正确信息的传播,甚至还会引起社会恐慌。
有人将那些网络上伪科学的表达贴上“反智主义”的标签。什么是反智主义?美国历史学家Richard Hofstadter于1962年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反智主义”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态度,是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性排斥。可以说,与反智主义相对立的是崇智主义,它们的区别在于对智的态度以及对智的拥有者或象征者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既有崇智主义也有反智主义。崇智主义的坚定代表是儒家,其主张仁义礼智信(智是“五常”之一)。反智主义思想有两类,一是朴素地反智,二是狡黠地反智。前者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后者以法家思想为代表。现实生活中也有各种反智主义的表达方式,如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典型的反智主义思潮。
反智主义有三个要素:一是有着深刻的理论阐述和社会根基;二是有着明确的对待“智”的态度;三是有着明确的对待“智的化身”(如儒者、知识分子、科学家)的态度或地位赋予等。那些伪科学论调,或者是谣言的受害者,或者是隐匿了某种偏狭欲望的谣言的始作俑者,往往与科学相对立。这些伪科学的噱头一旦刷屏,就意味着网民的“智商税”要被收割。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空间。无疑,现实生活已经被网络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会在网络社会中有投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事件,往往很快就会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争议或交锋。网络的虚拟化、便利化、即时化使人在网络空间中发表、传播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成为可能。无论大事、小事,还是有意义的事、无意义的事,都有可能引来围观。各种类型的谣言、伪科学正是在这个根据科学原理搭建起来的平台里肆意传播。网络中的谣言、伪科学想法虽然构不成反智主义,但往往会腐蚀人们的思想,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如果不及时治理,严重起来甚至会朝着反智主义的方向发展。
如果从智商的角度看网络社会的结构,那么,智商在网络社会中的人口分布则构成了一个网络社会的智商空间。网络社会的智商空间结构,由网络社会中的智者、反智者共同型构。其中,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或现象,属于上智;以谣言、伪科学的态度去从事某种活动,属于下智;介于二者之间的,则属于中智。中智者可以迁于上智之流,但也经常陷于谣言、伪科学的忽悠而落于下智之窠臼。
其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不足、积累不够,大部分人容易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一些伪科学的结论。传统中国社会文明偏重于感性经验和悟性体验,个体缺乏科学所要求的理性和逻辑论证等基本常识的训练。网络上大部分的伪科学都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想象。例如,大众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既不知道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差别,也不知道病毒的起源、分类等,因而将自己的常识观和病毒防护想当然地结合起来理解,并以此出谋划策。这次战“疫”过程中传播于网络中的空调暖气杀毒法、盐水漱口预防法、洗热水澡预防法、吸烟预防法、喝酒杀毒法等,就是如此产生的。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将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漫画、动画等)展现出来,做好科学理论的大众普及工作。
其二,一些人别有用心地将一些科学的概念嫁接到要贩卖的观念或产品之上,形成了一套伪科学的网络产业链。例如,在一些宣传谣言、伪科学的微信文章之后,往往能够看到以盈利为目的的产品链接、网站链接。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喝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的说法突然广泛传播于一些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圈,使得双黄连口服液一夜之间销售一空,后来被证实与某药业研究所的商业宣传有关。对此,有关部门应该依法加强对伪科学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查处力度,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利用伪科学进行网络敛财的查处力度,斩断谣言与伪科学的商业链条。
其三,一些人的善良愿望、同情心成为伪科学、谣言的帮凶。例如,人们希望能够很快从疫情中摆脱出来,希望他人、社会很快好转起来,但是心理又没有科学治疫的谱儿,一不小心就误入伪科学的门槛。这种病急乱投医、急于求成的心理,一下子就被伪科学抓住了,成为伪科学的俘虏。网络上各种改头换面的伪科学,即是基于人们企图掌握命运、了解传统文化等良好愿望而产生的。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尤其开展针对广大青少年的破迷反伪科普活动,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历史和科学发展规律,提高甄别伪科学的能力。
其四,有关问题信息发布、科学发现的程序不透明,使得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乘虚而入。对此,在一些事件,尤其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发生时,应该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委员会,加强相关信息发布的透明性、即时性和科学权威性,缓解公众对于发生事件的焦虑情绪,树立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心理,等等。
科学总是在与伪科学的不断斗争中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即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运算的社会,即将实现工业生产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医疗卫生智能化以及日常生活智能化等。在这样的社会中,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科学技术极大进步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也容易陷入一个难辨真伪的低智商群体的困境。
低智商社会,是日本社会学家大前研一用来观察日本社会“集体智商衰退”这一现象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系列现象:年轻人对互联网和手机过度依赖;成年人对媒体宣传不加甄别,如电视上一说“纳豆对减肥有益”,第二天日本超市的纳豆就被抢购一空;电视节目无聊、低俗,让民众日益白痴化;相较“这个国家该何去何从”等问题,民众更关注“怎样能攒钱”这类肤浅的问题;不愿意思考问题,思考和交流能力日趋下降,总是会情绪化地得出结论。低智商社会实际上是智能社会发展的一个副产品或消极产物。经常性地相信一些经不住科学考证的谣言、伪科学等,实质上是个体或群体陷入心智钝化困境的一种表现。
“伪科学”止于科学,谣言止于智者。要想走出伪科学陷阱,就要增强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区分什么是基本事实、什么是不同观点,避免陷入无谓的纠缠型辩论之中。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客观存在;观点,往往是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和表达。形容词、副词多半是一个观点性陈述,而数字、统计、图表、量词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其次,学会用事实支撑观点。这是说话、写文章、做研究以及完成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基本能力。再次,要认识到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作者的观点和偏见。即使是同一个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最后,还要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所以人们认识的“真实世界”其實真伪难辨。若在生活中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分析那些刷屏微博、微文等伪装成为事实观点背后所隐藏着的动机,就能够做到洞若观火,识破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伪科学。
要想走出伪科学陷阱,还要培育批判性思维。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个体大脑使用率逐渐走向较低水平,个体缺乏自我建设的意识。在网络信息时代,大众一般过度沉迷于网络娱乐新闻、碎片化阅读,出现“文字脱离”和“经典脱离”,缺乏自我思考能力与判断力。因此,保持读书的爱好,尤其是阅读经典,是我们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防止陷入伪科学陷阱的重要手段之一。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外来的信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质疑,不能照单全收。
要想走出伪科学陷阱,还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关知识获取及其组织表达的能力,比如熟练掌握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知识等。有了逻辑思维的工具箱,一旦看到谣言、伪科学,便可以知道它百出的漏洞、混乱的逻辑及前后的矛盾。逻辑思维的学习既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提高我们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仲婧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①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4次),2019年8月。
责编/刁娜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