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伴随其共同发展起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象征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象征着民族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自身携带的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同时,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来进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容易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具有无限的凝聚力,这对我国的伟大复兴有巨大地推动作用。如今我国繁荣富强,也仍然需要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要求之一便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继承祖辈优良传统,这也是对于现今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然而从实施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虽不乏古诗词、文言文,但初中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地渗透还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针对这一现状,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做更多研究和实践。
(一)学生阅读文言文、古诗文能力较差
初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大多数都是囫囵吞枣或者是死记硬背,对于文言文、古诗文内涵理解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过于依赖教材和辅导资料。在学习文言文、古诗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教材和辅导资料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和理解的。一旦离开注释和资料,学生们就找不到方向,读不懂古文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和古诗文的理解仅限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对于古文之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创作的历史背景、应用的典故等等都不甚理解[1]。
第二,学生缺乏知识转换和运用的能力。因为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古诗文只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的层面,将教学大纲要求的记忆内容和基础知识都熟练掌握。但是一旦脱离教材和练习,学生们再次面对文言文就表现得手足无措,对于所学内容不能熟练的转换和应用。这说明学生只是掌握了死知识,并没有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在古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大多數学生表现出了乏力。
(二)教学过程忽视传统文化情感培养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是传统的填充式和灌输式,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以书本为主和通过成绩进行观察的阶段。因为很大部分的初中语文老师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选拔制度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教师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教育成绩,主要就是以书本为主体,以灌充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忽略了对于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培养和渗透。而且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教材工具的使用,尤其是对于一些思考性、实践性较强的习题使用较少,甚至视而不见[2]。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量
想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让学生们多看、多读、多积累。尤其是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具体应用措施如下:
首先,要正确筛选国学经典读物。读物要紧密结合初中语文教育的素材,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并且要选择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读物,难度要适中,且要有一定深度,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情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庄子》《诗经》《史记》等等。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苏轼、李清照、李白等文学大家的作品集。
其次,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阅读,因为文言文和古诗文的阅读难度较大,初中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无法坚持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与“略读”的有效结合。比如对于教材选取内容可以进行精细阅读,精细阅读就是要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和理解,对于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深入研究,尤其注重某些重点词句的翻译和理解,因为出现频率高,精确地理解有助于学生阅读更多作品。而“略读”就是理解文篇大体意思和主旨内容即可。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读物的阅读上,要同时注重挖掘读物蕴藏的人生哲理、人文情怀,建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情,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3]。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熏陶教学氛围
想要让学生体会到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氛围,就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熏陶教学氛围。
第一,要创新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要严格地改变上述提到过的教学现状,一味地讲解和灌输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师要进行大胆创新,引入多元化和具有时代感的教学手法。
比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课时,教师应该把眼光放在为学生普及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本书上。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红楼梦》的演绎有多种形式,《红楼梦》被拍成了多版电视剧、戏剧,甚至被翻译成了多种外文流传在世界各个角落,有的甚至还被创作成了歌剧。教师此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通过音像视频、PPT的形式让学生们从全方位了解《红楼梦》,提高学生对于研究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兴趣,从而树立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以及自豪感[4]。
第二,教师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下的深刻内涵和传统美德,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语篇。
比如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下现今木兰故里的美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于花木兰的大型实景演出,如“云中战歌”,加深学生对于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以及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同时建立学生相关的情感机制,当学生诵读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便能充分感受到花木兰柔软细腻的女儿情怀;诵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时便能感受到花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提高学生对于研究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兴趣,树立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公众语文教材,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对于文学和生活的双重理解,从而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自己成形的思考和感悟,而不是随波逐流,风过无痕。
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有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知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包括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在这四大名楼上留下了著名诗篇,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陈葆光的“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还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些诗篇都是古人留下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深入挖掘。
又在學习鲁迅先生《孔乙己》《藤野先生》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探讨一下对于鲁迅先生笔下这些人物的见解,包括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教师甚至可以为学生拓展其他优秀的语篇,比如《拿来主义》,对于外国的文化迅速占领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抵制,还是相互融入?由此在加深对于课文理解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5]。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内容都是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很好的契机和素材,教师要重视并合理地应用,真正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春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9(27):27.
[2]张维维.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31-33.
[3]杨俊山.论“人文关怀”在初中语文作文批改中的实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81.
[4]赵雅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才智,2019(19):180-181.
[5]吴冬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41.
李百存,安徽省萧县庄里乡庄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