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下,对综合性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分析人工智能设计给视觉设计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当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如何迎接挑战、合理改革课程体系以适应这个发展迅猛的新时代。
关键词:AI;智能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视觉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4-00-04
麒麟社在2016年愚人节造了一条假新闻《设计师的末日?谷歌研发出平面设计人工智能AlphaGd》使不少设计师感到危机,而国内阿里集团在UCAN2017年度设计师大会中正式公开发布“鹿班”系统,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设计系统,“鹿班”系统的诞生并非偶然。在阿里公司旗下淘宝网的每年“双十一”活动中,高达4亿张的海报设计与1.7亿个Banner的庞大需求量促进了“鹿班”系统的出现。而近来很火的类似“创客贴”“图帮主”等多个线上设计平台,直接使“人人都是设计师”成为可能,里面海量的模板和元素,可在线自动调节尺寸和更换元素,新媒体运营人员可以兼顾设计,小公司也可以利用图片表达自己,使得设计没有门槛。
类似的这种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初级形态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大多数设计师骄傲地认为创意性工作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商业社会高度发展,企业对图片设计的需求增多,其特点是快速、高效、紧跟热点、易用等,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运用——智能设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成本。在商业活动中,如果还坚持传统的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势必会取代部分设计师。对此,当代设计师应如何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设计教育又应如何改革?
1 视觉传达设计与人工智能设计
视觉传达,顾名思义是视觉和传达,用视觉符号向大众传达某种信息。视觉符号多指人肉眼可分辨的带有识别性的所有视觉画面,比如文字、绘画、图标、界面等。而传达则是一个信息传送的过程,是通过符号、文字、图片向信息的接收者传送需要表达的信息的过程。视觉设计师的工作,是对视觉效果进行整理和优化,并准确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范围很广,包括标志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UI设计、多媒体设计、品牌策划与创意等。[1]
人工智能,即大众俗称的AI。人工智能是用技术的手段研究和开发、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如互联网、医疗、金融、制造业等,我们目前生活中最熟悉的指纹解锁、人脸识别、图片验证、智能家居便是人工智能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运用,人工智能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会取代一些低端岗位。人工智能设计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模拟设计师的思考过程,以海报设计为例,从搜集素材—判断调性—确定板式—修改定稿,首先利用大数据搜集海量素材,参考当下最流行的设计板式,其次确定一些定量和可变量部分,设计万变不离其宗,在线操作批量生成。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在于其商业性,视觉传达设计承载着信息性、经济性和艺术性。[2]人工智能设计和设计师设计相比,人工智能设计只是简单地罗列已有设计形式,用机械化的计算方式进行图片排列,面对简单重复的设计需求,人类无法同计算机相比。但在新兴领域的设计及一些有特色的文化属性设计、创意设计中,目前人工智能显然还不能够满足需要。
2 设计载体的改变
无论是危言耸听的AlphaGd,还是阿里集团的“鹿班”设计系统,或是类似创客贴的在线设计操作平台,无不挑战着传统的视觉设计工作,在互联网多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视觉设计变得更加智能化、多元化,新技术解放了平面的视觉设计,在技术的制约下发展出新的设计形式。
视觉设计早期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个阶段,最终成为广泛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来表现并且传达信息的设计。[3]在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的载体有了革命性的改变,视觉设计不仅仅是在平面中设计,还是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设计,高速发展的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要求设计的迅速、及时、低成本、易用、广泛传播。
从早期视觉设计师在纸上大展身手到现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智能机器上面的界面交互设计,从小小的苹果表、谷歌眼镜到汽车操作系统、新媒体广告甚至自动化生产界面,都需要用到设计的力量,向大众更好地传达信息。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会操作软件,更要熟悉不同载体的技术原理、人机交互,还有新兴信息化社会中广告投放渠道的特点等。不同的载体对设计的要求不同,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设计上面,在多种职业中也有体现,比如电商不仅仅是卖货,也要懂得网络营销。
3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不同
3.1 设计师工作原理分解
很多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其实都是基于已有案例形式和设计技法的总结和重组,真正前所未见的创新是很少的。要真正创新,需要不断的尝试和经验积累,他们可以引领一个设计潮流并最终将这种创新变为一种普遍性的设计形式。设计师在拿到一个新的设计项目时,会分析竞争产品,结合设计对象属性,總结SWOT,列出问题所在并对其改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迸发灵感,反复锤炼,最终通过视觉符号表达出来,传达给大众,然后在观者反馈后进一步优化精进下一个项目。在《三体》中,外星人在科技上遥遥领先,却不能取代人类哲学、诗歌的美好,而设计师自有的文化底蕴、美感素养和对人性的把握是优势,设计师不是工具,更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另外一种有效率的工作模式是,建立设计师自有的模块数据库,总结归类多年设计经验,把一部分设计工作模块化、技术化,类似于建立一个设计规范。另一部分工作创意化,就需要设计师本身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表达能力。
3.2 人工智能设计的利与弊
2019年“双十一”期间,“鹿班”面向集团电商场景输送了10亿规模的图片。随着模版越来越丰富和设计的易用性、普遍性提高,对设计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给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毕竟低级版本的设计人人都会做了,而要体现设计价值,就要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人工智能设计门槛低、成本低且快速,取代的是技术型低端美工,而不能取代设计师本身的想法,这就要求设计师深挖某个行业、某个产品,求新求变,了解其载体、商业模式、使用场景,才能形成好的设计。
除此之外,利用现代技术,商业设计的具体效果是可以监测的,比如线上埋点分析。埋点分析是网站分析常用的一种数据采集方法,在互联网上可监测分析点击率、转化率、设计元素的易用性等,也可以主动记录用户对不同设计的反馈,回馈的结果可以用来改善商业设计,以实现最优设计方案。
3.3 对设计师专业要求更加多元化
世界多元化、载体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必然对设计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软件、具备美感能力,而且要培养创意思维、懂新时代技术、懂文案创作、懂商业模式、懂新媒体传播,要在这个行业中深度发展,必须成为多面手,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坚持独立思考,做好的设计。
好的设计师首先是懂创新,其次是足够了解市场。设计师应当是一个“手艺人”,专业方面的知识要多元化,要做行业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以UI设计为例,视觉设计师不再只需要简单地画图,而要懂得人机交互知识,使使用场景更多元化、智能化,从用户行为角度提升设计使用感,甚至到一定程度,设计师可以胜任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的角色。
4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启发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授课以美学基础、技术培训和创意引导课程为主,怎样将传统的设计课程教学与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如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而在设计教育行业,我们也应该提倡这种融合——“智能+设计”的教育模式,要懂“为什么做”,才能更好地实现“怎么做”。要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使学生主动深层次思考,不能使高校设计教育落后于时代,而应该考虑文化、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跟上时代、引领时代。
4.1 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根据新时代对设计的需求特点,与人工智能设计拉开距离,形成设计师独有的核心竞争力,要学习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独有的气质,从文化中滋养出创意,传统文化不是狭隘的元素运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设计师无限的素材宝库。[4]我们在输出设计人才的同时也是在输出自有的民族文化,现今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设计师,无不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学习并理解书法、国画、民族工艺、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设计师的民族自信心,为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4.2 学习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知识
视觉设计不是简单地做漂亮的图,设计是要为人类改善生活、表达美好。设计师需要对设计对象有基础的了解,了解各种设计载体,利用多方位理论知识支撑设计概念来改善产品使用感或给予人美的感受,需要帮助艺术出身的学生树立理性思维,为将来的实践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结合设计原理、设计需求的源头,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不做无用的“艺术作品”,不做过度的设计。艺术生文化功底普遍薄弱,有必要多读书培养理论基础。在新技术极其丰富的当下,只有兼具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4.3 培养商业思维,增设相关课程
设计与艺术的最大区别就是服务于商业,不能一味强调设计结果,更应该注意创意的土壤培养,最能体现设计的价值大概就是在商业中产生良好的结果。了解商业模式、市场营销、大众传播等设计相关知识,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要勇于打破边界、跨界学习。企业不是对设计不了解的“土老帽”,设计师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商业与设计的结合,利用设计提升商业价值。要定位企业品牌,应当了解该企业的战略愿景,以最合适的视觉形象形成品牌效应,通过营销传播,将设计作品展示出来,再得到市场反馈,进而推进商业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4.4 和社会企业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最能体现一个创造性活动需要的土壤、需要经历的阶段。设计不能与社会脱节,更不能纸上谈兵,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挫折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只有在企业实践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创意想法才能落地生根。学校和企业合作,甚至可以开设设计研究课题,类似BAT互联网大厂都设置了自己独有的UED进行设计实践和研究,一方面从设计角度帮助企业,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参加国内外设计比赛
鼓励并组织学生多参加国内外一些大型设计比赛,多关注业内知名设计论坛,知晓最新业界信息,如4A论坛、大学生广告节、金点设计奖、工艺设计大赛、IDC Awards国际设计大赛等多个赛事。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不受商业束缚,“脑洞”大開,锻炼创意思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比赛这个窗口,可以开阔眼界,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设计师的水平,学习和借鉴好的作品。而且作为设计团队参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重在参与,不骄不躁,目的不在于获奖,而是用心产成一个优秀作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季然,杨敏.阿里“鹿班”系统的出现对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04):84-86.
[2] 胡丽丽.基于人工智能AlphaGd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探析[J].艺术研究,2017(03):184-185.
[3] 洪凌超.移动互联网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特点研究[J].科技传播,2013(04):217-223.
[4] 贺蕾. AI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6.
作者简介:付婷(1988—),女,硕士研究生,高级视觉设计经理,视觉传达设计工作11年,曾在南都新媒体、搜狐等多个公司任职,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