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莲
[摘要]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内容理解出发、从言语形式出发,同时将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理解言语形式的表达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明白文本的内容,体悟出文本所蕴藏的真情,理解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
[关键词]内容理解;言语形式;谋篇布局;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18-02
无论是出于传授知识、发展智能,还是陶冶情操、涤荡灵魂的目的,语文教学始终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基石。因此,教师既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明白,体悟文本所蕴藏的真情;也要从言语形式上洞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切实感受文本在词句段篇上的构建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段特征、整体内容的层面入手,将内容的感知与形式的洞察有机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从内容理解出发,发现言语形式特点
对一篇文本而言,内容是血脉,形式是骨架。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以具体的语言形式存在的,都有一个统一的表达中心。文本的内容包罗万象,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其言语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从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再让学生感受文本独到的言语形式。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洞察一般都会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理解文本内容一捕捉典型语言一洞察基本形式。因此,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从题目中的“富饶”一词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层次性,感受作者描绘典型事物的技巧和具体的结构布局,为学生解构这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奠定了基础。教学中,教师先从课文中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物产丰富、瑰丽无比、成群结队、遍地、富饶”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课文内容,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其次,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层面展开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并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与提炼。其三,组织学生找出文本的典型语句,紧扣具体的语段,感知作者是怎样描写物产丰富的特点。最后,聚焦课文中“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一句,理解总一分的构段方式,并梳理内容与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纵观教学过程,其线索鲜明,按照学生对文本感知的一般规律,先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洞察作者选择材料的智慧,并让学生在多重朗读、深入思考和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理解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言语形式的洞察,才能让学生更深入、更多维地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进行实践运用,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二、让内容形式同进,强化彼此交融之效
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阅读一篇文本时,会产生一种初步的感受,包含對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初步洞察。这表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形式的洞察并不完全是依照先后顺序展开,有时是同步进行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个认知支架,让学生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中、在畅所欲言的表达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我们以“冬天小兴安岭的特点”为抓手,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首先,学生自主阅读,体悟特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理解“小兴安岭的冬天是怎样的状态”。其次,结合课文内容,感知文章写法。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将它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通过典型事物来展现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结合语境,让学生体悟作者运用拟入手法和典型事物的描写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教学预设。预设之一:“作者描写冬天的小兴安岭时,分别选择了哪些最为典型的动物?”在学生厘清了紫貂、黑熊、松鼠等动物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感受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小动物,是如何写它们的。预设之二:让学生圈画出课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靠松子过日子”“到枝头散散步”等,感受作者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对表现动物及小兴安岭的特点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思考空间,有效地统整了感知、理解和积累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感知同步推进,收到了比翼齐飞的教学效果。
三、从言语形式出发,探寻文本丰富内涵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聚焦文本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各种表达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言语表达实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比如,《海滨小城》的第二自然段,在描写海滩早晨时,作者用一个“镀”字,将海滩上的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被早晨太阳照耀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怎样才能让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实现内容理解和表达效果的深刻体悟呢?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首先,紧扣这一自然段的关键词——“镀”“金黄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体悟。其次,调整课文原句为“早晨,机帆船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军舰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海鸥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云朵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军舰上的战士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他们的脸上和胳臂也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两种言语形式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修改之后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与课文是一样的,但课文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了分类处理,使得早晨阳光照耀下的事物显得层次鲜明、充满了生机。最后,进行拓展想象:“海滨沙滩上,还会有哪些事物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呢?”这样,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理解作者选出海滨沙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展开描写的特点,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教学明确提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言语形式和文本内容之间的链接点,以作者“怎么写”为切人口,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作者创作方法的独特与精妙。
文本的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言语形式和文本内容进行统整,让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显涵,李子建.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JI.育发展研究:2011(04).
[2]麦静.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4).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