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 王新国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简要阐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融合的意义,并提出了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四点优化策略,为地方教育行政、教科研机构及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20-0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反映中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待具体化、细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课程的设置有待完善,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2019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与指导性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工作,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进一步为中职历史课程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为深化中职历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指导性方案。
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因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现状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现行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教学大纲仍沿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一味强调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漠视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少开,甚至不开,还有的突击完成,即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所有的学时。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发展中面临着公共基础课定位不清、价值不明、设置名存实亡等突出问题,也面临着学生情况复杂,文化基础愈发薄弱的制约因素。[1]以历史课程为例,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仅有部分师范、旅游、艺术类学校开设了历史课程,但无明确的实施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也缺乏整体设计与规范要求,再加上历史专任教师缺乏,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性,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匮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严重低下,均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另外,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迟迟没有出台,也导致了一些地方与学校在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摇摆不定、参差不齐的状况。2014年7月,教育部就启动了中职历史学科课标研制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正式发布。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内涵要求。
因此,为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改革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进行尝试性阐释,并试图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教学优化策略提出初步的见解,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意义
核心素养及其概念体系将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深化改革的方向,也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客观阐述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并对即将开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引领作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阐释
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来,官方或一些媒体就本次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讲座、研讨会等多形式的阐述,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基础教育界的历史教研员、一线教师针对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著书立说,出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争论的高潮。学界关于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学术争鸣的繁荣,学界从历史学、历史学科、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看到学界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结构或要素以及课程标准的修订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
传统历史教学以考试为导向,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而现在我国所提倡的“立德树人”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该门学科时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看法,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包括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当遇到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时,要用二分法分析问题,一分为二进行分析;还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事件中总结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时空观念是指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每件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发生时间和背景,学生不能以现在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历史事件,要站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分析。史料实证是指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史料是承载历史事件的唯一书面载体,信息来源并非全部出自官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对比研究来分辨真伪。历史解释是指培养学生还原历史事件的能力。关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学生须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搜集和分析,还原历史真相。家国情怀是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历史作为一门感性学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将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推进历史课程改革。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后,全国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传统教育下,中职历史教学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标,教师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由于历史课程内容包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内容覆盖面广,知识重点、难点多,学生在不容易记忆的情况下,极易对历史的学习失去兴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历史教学中正是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进行的有效实践,历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再仅仅强调学生的背诵记忆能力,要注重学生以史为鉴、辨别真伪、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有助于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一门科目。高中历史相较于其他文科科目而言,包含内容较多,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较为繁琐,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从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而言,不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事件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为现在所带来的意义及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反思等更为深入的内容。现阶段,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也有所缓解。进一步而言,核心素養要求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事件;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分析历史事件在当时情况下所带来的影响;搜集大量的史料来探究历史的真伪,还原历史真相;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而是通过自己的搜集、探索、分析、反思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第三,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期。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求学习能力突出,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能欠缺。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判断历史真伪的能力、反思历史事件的能力等。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跟随时代的步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正成为我国新一轮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深化改革的方向,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主题。一线历史教师、基层学校与教科研部门,关心的是历史教师如何开展基于本学科或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学校如何优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课程开发与历史教师发展的环境。根据目前高中阶段尤其是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基于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历史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不能再依照传统教学下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核心素养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核心,可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历史教师可围绕这一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内容时,教师可就该话题展开辩论,将学生划分为正反两方:一方认为这是我国的耻辱,整个转变过程使我国愈发落后;另一方认为虽然在当时来看,对我国是一种耻辱,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为新的社会体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通过辩论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合理创设情境问题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将时空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的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是指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是让学生站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里以当时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历史事件。时空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中去。情境问题一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状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引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史中关于“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阐述自己学派的观点。再如,教师在讲解世界近现代史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可先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起于英国”“为什么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作为标志”等,将学生带入到18世纪60年代,开始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学习。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是在培养学生去伪存真、探寻真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历史是一门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学科,史料数量之多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匹敌的,而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内容仅仅是这些历史事件最为基础的内容,许多重要的内容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适用于挖掘历史事件,所以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近现代史中“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这部分内容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我们的认知里,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并发现了新大陆,但实际上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是欧洲探险家莱夫·埃里可松,而为什么都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让学生去搜集史料来解释这个问题。再如,教师在讲解世界近现代史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观看相关电影《战马》《辛德勒名单》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对知识点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精神层面对历史事件所传达的意义和影响有所认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到那些为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不易。比如,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有多少人为革命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我们现在平安祥和的生活。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什么说小时候佩戴的红领巾是由战士的鲜血染红的;也可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江姐的事迹出发,让学生明白革命的困难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此外,新时代背景下,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中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历史课程实施的管理,保证历史课程基础模块开齐、开足、开好。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要引导教师探索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保障历史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彭勇.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化转型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2]叶奕平.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陈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