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主题“牵引”下的儿童习作教学初探

2020-04-10 07:00王国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牵引

摘要:“为了儿童的成长”应是儿童习作主题选择的根本目的。从“为成长”的角度设计儿童习作主题,可从“视域与想象”“观察与感触”“审慎与自觉”三个层级进行建构,通过“为成长”主题牵引下的习作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课堂建模,使得习作教学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基础上激活儿童成长。

关键词:儿童成长;习作主题;主题牵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A-0073-04

当下,习作教学研究有多种观点以及相关实践研究,有从阅读积累角度研究的,有从生活化角度研究的,有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的。这些研究或侧重于写作对象,或侧重于阅读,或侧重于体验,却忽视了儿童的内心需求,忽视了深究儿童“为什么要表达”和解决“如何表达”的问题。

一、当下儿童习作主题的形态及思辨

1.不同形态“主题”的特征

当前,关于写作主题大致有“为内容”而写、“为方法”而写、“为意义”而写三种形态。

“为内容”而写是最为主流的形式,通过“人”“事”“物”“景”等来指定写作内容。以帮助儿童应对各种写作需求。“为方法”而写指以一些章法结构、修辞、素材获取等来界定写作训练的内容。

“为意义”作文是左右习作主题最为长久的“指挥棒”,主题及表达最终指向思想上的认识,俗称“立意要高”。这种形式的追求,会让儿童的习作走向“喊口号”“说空话”的境地,而且也不能让儿童有个性和智慧的表达。对于小学儿童而言,有意思,本应该就是有意义;有意思,比单纯的意义更有价值;有意思,让意义的价值更加凸显。

以上每一类的主题都有明确的训练目的。“为内容”指向了写作的素材,“为方法”训练了写作的技巧,“为意义”确保了写作意识的准确。有目的的训练会帮助儿童奠定写作基础,尤其当这几个类别的“主题”进行穿插训练,就能帮助儿童解决写作最基本的问题。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段,如“如何构段更巧妙”“如何叙说更有效”等方法来写作,并对一些问题做深入的思考。上述主题形态,如若不能有机结合,那么只就某一类形态的习作进行训练,对儿童的习作水平提升帮助不大。光有内容的堆积,没有方法的指引,或者光有方法的指引,缺少素材的选择,儿童所获取的就是孤立的能力,不会形成全面综合的表达素养。

儿童习作是是儿童表达真我的一种渠道,上述主题形态没有站立在“表达者”的角度去思考主题选择的价值,或是重视了知识本位,或是过于固化,没有使得“主题”能够帮助儿童在习作过程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

二、“为成长”:儿童习作主题的应然选择

主题在习作教学中具有“牵引”的态势,引领着教师教学的指导方向,儿童写作的方向。主题确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写作教学、写作学习的有效度。习作教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为儿童的成长奠基,指向于儿童的生命成长。习作教学应该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从儿童的本位出发。那么,怎样的习作主题才是儿童习作需要的主题呢?“为了儿童的成长”应是选择和确定习作主题的出发点和归属。

1.身心发展和习作教学的一致性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散落在人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最终“进入到最高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1]。儿童的“自我实现”一定和自己生活中的事件、追求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一切与其言语的发展是一致的,这就为儿童提供了表达的源泉,是儿童习作表达不可或缺的语言主体。这些趋向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经历、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儿童言说的主要内容。习作主题指向“为成长”才能适应并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让每个儿童在习作训练中达成“自我实现”。

2.人格培养和习作教学的一致性需求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是一个有着整体人格的独立个体”[2],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儿童学会“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导向”[3]。习作教学的教育愿景和这一观点是完全吻合的。当指向了“为成长”的不同主题成为了儿童表达的导向,它将涵盖、矫正和发展以“为意义”为主题的习作方向,其初衷尊重了儿童本我,其表达的目标取向符合了“自我认识”“自我指导”的需求。儿童在表达之中可以将自己成长中的理解、认识、发现、评价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训练语言,塑造人格。

3.儿童立场和习作教学的一致性需求

成尚荣先生所提倡的儿童立场中阐明“教师是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4],这个“使者”一定会了解儿童的认知和需求,这也是作为一个走向儿童的语文教师理应确立的习作教学的“立场”。为儿童成长“量身定做”的习作主题,一定要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特征,同时适切于儿童在这个时期的表达需求。主题符合了儿童的视角,也就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习作和儿童的成长趋于统一,指向“为成长”习作主题坚守“儿童立场”,更加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儿童需求训练表达。

三、“为成长”习作主题群的主题建构

承上所述,基于三点“一致性”的需求,我们建构了“为成长”习作主题群(见表1)。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和心理特征,“为成长”习作主题选择有三个层级指向,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年段:低年段(一二年级)指向“视域与想象”;中年段(三四年级)指向“观察与感触”;高年段(五六年级)指向“审慎与自觉”。每个年段基于层级指向选择不同的主题,形成主题群。主题群围绕“成长”展开,确立适切的写作方向,“回應”儿童的成长需求。这样一来,在主题“牵引”之下,写作学习的过程既实现了言语技能的训练,发展了儿童的言语能力;同时,这些主题的习作又引导儿童向着积极、乐观、健康等为主旨的方向上发展,让写作训练成为帮助儿童成长的路径。

1.不同主题体现多元价值

表1中的主题词反应了儿童多元的生活,其背后的“样式”是不同的:一是充满实践性的,例如“游览”“发现”“期待”等,这些主题的背后都是儿童真切的生活,是动态的生活实践;二是指向儿童内心,例如“欣赏”“感动”“矛盾”等,这些主题下的实践活动,其经历都会敲打在儿童的心灵之上,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三是塑造一个健全的自我,例如“友谊”“善良”“宽容”等。纵观这些多元的主题,其叠加累积的背后是指向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以鲜明的主题,构建丰富的习作活动,并在写作过程中达成培养人的目的。

2.不同学段选择适切主题

主题群构建有“视域与想象”“观察与感触”“审慎与自觉”三个层级。低年段的儿童以直观视角和想象为主,看到的、体验过的都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之中,同时也由此引发出想象,这都是习作(写话)的言语素材。如“介绍”“能干”“美好”“变化”等,这些主题都是这个学段的儿童最为直接的体验,言语的素材或是耳闻目睹的,或是引发想象的,简单而又快乐。中年段需要着力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很多素材需要去捕捉,去提炼。如“赞美”“安慰”“感动”等需要帮助孩子去放大他们的体验度,使得儿童的言说素材从浅显的所见所闻“迈向”所感。高年段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需要面对“自我”的改变,面对更为复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复杂的情况中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的“自我”,能自觉长大。如“宽容”“自律”“乐观”等指向了这一点,这些主题下的言说,将会直击儿童内心,让他们去深思自我,学会在表达中成长,在成长中表达。

四、“为成长”习作主题的教学形态与建模

众所周知,习作创作一般经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思考过程。习作教学中应当帮助儿童建构这个思维的路径,形成写作策略:以“为成长”主题为“牵引”,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根据“主题”选择得当的语言形式;基于“主题”斟酌文章的篇章结构等[5]。“为成长”的主题来自于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其教学形态以及课堂样式都指向打通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习作之间的“隔阂”,形成“在成长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的新样态。

1.“为成长”主题牵引下,习作教学形态描述

习作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习作课堂教学,而是一个包含关系,是一个更加立体的过程。“为成长”主题牵引下的习作活动,“习作主题”和“儿童生活”更加圆融,一切指向于“成长”的活动都是儿童的生活体验,都是习作产生的源泉,因此在“为成长”的主题“牵引”下,儿童生活都将变成有意义的习作素材。其教学形态如图1。

图1中内圈是习作的主题,是核心,是表达的原点,习作教学活动必须以此为基点进行规划。外圈是和主题相关的素材,意味着儿童的生活和体验。中间圈是写作策略,它是素材最终凝聚为符合表达主题需求的橋梁和纽带,指向了课堂教学,课堂的着力点是依据主题,帮助儿童寻求写作方法,形成策略。

2.“为成长”主题牵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为成长”的习作教学形态勾画了“成长主题”“写作策略”“生活素材”之间的关系。其中,“写作策略”是对习作素材“加工”的过程,是严谨的写作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教给儿童“加工”素材的方法,使之“有效”地服务于表达需求。方法潜藏在“例文”之中,教的过程着重引导儿童剖析“例文”,归纳总结,发现方法,迁移运用。当然,这里的“例子”以名家作品为主,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其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

图3展现了“感动”主题的课堂教学流程,其中步骤二和步骤三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展现了如何基于“感动”主题进行素材选择,以及如何让表达服务于主题的需求。这两个步骤对应了图2的课堂模块,在主题的“牵引”之下,通过阅读符合主题需求的例文,到引导发现例文中的方法,最终形成表达感动的习作。

同理,“为成长”主题群中,各类主题“牵引”下的习作教学,均能在图2的模块下进行教学操作,帮助儿童从生活走向写作,逐步掌握不同主题“牵引”下的写作的策略。当儿童有效地记录生活、表达自我时,拔节成长虽悄无声息却又十分美好。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的主题建构要从“为内容”“为方法”“为意义”等对习作教学的片面认识中转变,承载“为了儿童的成长”的教育使命。儿童成长可以映射到儿童的习作中,儿童的习作也因为记录儿童生活和“自我”而变得更有生命。“为成长”习作主题序列的开发,是对习作教学内涵的深化,同时,也扩大了习作教学的外延,使得习作教学在实现教学优化的基础上激活了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 2003:57.

[2][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M].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6:24,1.

[4]成尚荣.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J].人民教育, 2010(9):46.

[5]王国军.儿童立场,习作评价的基点[J].教育视界, 2018(1):68.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牵引
针灸推拿联合牵引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牵引配合电针治疗颈椎病68例临床观察
针灸、牵引、拔罐、直流电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和护理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溢彩童心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音乐教育与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