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研究综述

2020-04-09 04:41刘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反义词现代汉语

刘菁

摘  要:现代汉语广泛存在单组反义词之间在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不相同的现象,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本文通过梳理数十年来关于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本体研究和与对外汉语相结合的研究,总结其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2

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一组反义词之间的两个词在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上并不相等,这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也叫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关于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研究已历经数十年,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已从最开始的整体研究及现象阐释过渡到具体的单组反义词使用及对比研究。近年来,由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中反义词教学需要,研究者开始脱离本体研究把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为对外汉语反义词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整体研究及原因阐释

最初对于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研究主要是基于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描述和具体的原因探索。富天飞(2007)《反义词及反义词的不平衡性》用语义场的理论论述了反义词的不平衡性。指出汉语反义词在使用中地位不平衡, 并归纳了这种现象的类型。吴乐雅(2006)《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分别从词中替换的缺损、句中替换的缺损以及反义表达方式的选择三方面详细而全面地探讨了造成反义词不对称性的语法、语义、语用上的原因,以及对称缺损后的补偿机制,为以后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原因研究理清了思路。王麦巧(2002)《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及其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单组反义词两者之间的不同,并着重探讨造成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他指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与人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的反映。赵平分,曹卫红(2006)《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及文化阐释》把反义词不平衡现象分为三种类型,并把反义词的有标和无标列为影响其不平衡行的重要因素,指出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是造成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主导因素。孙志伟(2005)《前语法化反义词的不对称的文化因素》以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为突破口,在动态中描写反义词对应的不对称性,在文化上寻找解释这种语言现象的依据。讨论总结出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委婉和禁忌,空间因素和向褒主义的心理倾向均会对反义词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出不对称的状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初期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研究重点在对概念进行定义和对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以及从语言本体和文化上探索形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重视宏观的研究,阐释的方式也较为笼统,还停留在比较大的层面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以后,研究者相继把视角投入到微观的领域,从单组反义词内部之间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比较具体探讨反义词内部不平衡现象及特殊成因。

二、单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研究

在对反义词整体结构不平衡的系统阐释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探索具体的一组反义词内部的不平衡的现象并据此给出相应的解释,研究层面更加广泛,触及到每组词语的意义、搭配和用法,使学界对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最早开始进行微觀层面探索的是郝玲(2006)《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文章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并对此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文章也首次指出对单组反义词的这些细致的研究也会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启发。继“深”和“浅”这对单组反义词的详细研究开始以来,学界关于其他单组反义词的内部研究逐渐增多,所涉及的单组反义词有“冷”和“热”、“高”和“低”、“快”和“慢”、“好”和“坏”、“新”和“旧”、“轻”和“重”、“厚”和“薄”、“真”和“假”等,还出现了方位反义词“里”和“外”、“上”和“下”等内部不平衡现象的研究,这些单组反义词的详细研究涉及每一组词语内部在意义、构词、搭配、语法等各个层面的区别,并在标记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程度不等地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语言现象方面都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现代汉语反义词内部不平衡的研究基本上遵循这种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彦晶(2010)《从“上”和“下”的不对称窥视反义词的不平衡发展》和单丽芳(2012)《表方位时反义词“里—外”的不平衡发展》两篇文章不仅从共时层面对“上”和“下”、“里”和“外”这两组反义词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而且还从历时层面对两组词在使用频率、搭配、和语法等方面的发展演变着手去探讨其内部不平衡的原因,研究视角更为广泛,对整个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组反义词内部的各方面的比较研究上,并开始有意识地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标记理论出发去探索不平衡现象的原因,研究视角也从共时领域扩展到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层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反义词内部的不平衡现象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只不过还没有系统的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除了从语言外部去分析原因外,开始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去探索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措施。

三、反义词不平衡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汉语教学事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研究者开始把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研究触角深入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为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本体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最早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的是郝玲(2006)《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和段濛濛(2006)《反义词群“好—坏”的组合情况及其不对称现象》,文章指出留学生如果对汉语中的不对称规律不了解,就会出现偏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或者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充分重视反义词,以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在此之后也有一些学者就具体的单组反义词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做了研究,例如反义词“粗”和“细”、“轻”和“重”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期对外汉语反义词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具体的词汇上,缺乏对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的整体观察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紧密结合,为了给对外汉语反义词教学提供新思路,研究者逐步从整体上探讨对外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规律。郭怡颖(2008)《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形容词不均衡性研究》力图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义形容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特点做出多层面的透视,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以描写的规律性,并以此探讨汉语学习者反义词的习得情况,以期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习得与运用汉语词汇,同时也为《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修订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的可供参考的建议。

就目前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结合的现状来看,整体上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或太过于分化和细化,或过于笼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本体研究成果,把具有不平衡关系的反义词进行分类,就具体的使用情况和使用频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或许能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综合以上学界对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研究可以看出,对现代汉语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本体研究已较为成熟,不管是在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描述和分类还是在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探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且能够有意识地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去揭示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发展变化,对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就与对外汉语结合相关方面的研究来看,还不是很成体系,需要相关研究者继续深究,给对外汉语单音节反义词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喻秋莲.“冷”“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荆宝莹.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4):63-66.

[3]何玉玲.“东/西”的不对称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曾李.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J].华中学术,2017,9(01):145-153.

[5]高盼.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词“粗”和“细”不对称研究[D].广西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反义词现代汉语
认识反义词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反义词 大不同
找找反义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