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湘华 焦文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割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治疗的122例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61名)与观察组(61名);对照组采用“8”字缝合方法止血,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对比两组术后出血量、血氧饱和度和术后脉搏频次。结果:观察组术后3h、12h、24h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术后脉搏频次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对于胎盘剥离面出血现象,可以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妇术后血氧饱和度与脉搏频率。
【关键词】前置胎盘;出血;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
前置胎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妊娠并发症,目前,对于部分性、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孕妇主要是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方式。目前,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手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快速有效止血则一直是其中的难题,也成为妇产科专家长期探讨的焦点。临床上,胎盘剥离面出血与剥离面血窦难以闭合直接相关,胎盘剥离面出血的止血难度较大,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与胎儿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部分患者甚至因此切除了子宫。所以,在临床上如何开展胎盘剥离面出血止血治疗,避免最终的子宫切除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在胎盘剥离面出血的治疗中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逐渐在临床上受到认可,现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1一般资料
對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治疗的122例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61名)与观察组(61名)。其中,观察组:平均年龄(27.90±2.44)岁,平均孕周( 38.15±0.53)周,平均孕次(2.07±0.35)次;对照组:平均年龄(28.10±2.47)岁,平均孕周(38.41±0.55)周,平均孕次(2.15±0.36)次;两组—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8”字缝合方法止血:将25U的缩宫素进行宫内注射,以可吸收线在子宫前后壁行“8”字间断缝合术,尤其重视对胎盘剥离处、出血区域、子宫不收缩处的缝合。
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宫素用法同对照组,双手压迫子宫下段的前后壁,下推膀胱以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切口下2cm位置,从子宫左侧阔韧带进针,绕过子宫颈后方,从右侧阔韧带出针,于子宫颈前方打结结扎;若出血现象未停止则重复上述缝扎操作,待无明显出血后缝合子宫切口。
两组患者行相同的术后感染防控、用药指导以及康复期护理服务等。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术后3h、12h、24h出血量,术后血氧饱和度与脉搏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术后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术后3h、12h、24h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血氧饱和度与脉搏
观察组术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术后脉搏频次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妊娠合并前置胎盘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受到母体因素、外部环境以及生活作息等因素的影响,前置胎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前置胎盘在临床上首要表现是孕妇无痛性阴道流血,并进一步威胁到产妇及其胎儿的生命安全。
目前,前置胎盘的剖宫产术治疗中为预防或控制胎盘剥离面出血,临床上多采用子宫按摩、官腔填纱与传统的“8”字缝合方法进行止血干预,但是上述方式的止血效果大多不佳。为提高止血治疗的有效性,我院引入了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进行止血干预。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最早出现于1997年并主要用于难治性出血患者后被引入到胎盘剥离面出血的止血治疗中,该方法的操作难度不高、手术耗时较短且能够对创伤部位起到较好的缝合性以降低出血量,对于胎盘剥离面出血范围较广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避免产妇的子宫切除手术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h、12h、24h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术后脉搏频次小于对照组。所以,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对于胎盘剥离面出血现象,可以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妇术后血氧饱和度与脉搏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