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创意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2020-04-09 08:20黄柏青李勇军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年2期
关键词:都市农业创新驱动模式

黄柏青 李勇军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有助于我国都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助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避免乡村的衰败。为此,在“创意+”农业产业链再造的情况下,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其创意农业发展的实践,分析认为北京创意农业属于政府和市场双向驱动型创新模式,并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创意园、示范区、农场、展会等实践形态,需要通过調控引导机制、平台搭建和评价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品牌与产权保护机制予以落实。

关键词: 创意农业;创新驱动;都市农业;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2-0121-09

一、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十三五规划,我国要通过一系列创新强农措施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处于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阶段的过渡时期[1]。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等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

从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都市农业向多功能化发展,而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推动都市农业向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我国创意农业的实践起步于21世纪初期,尤其是北京、上海、成都、南京、苏州、安吉、舟山、珠海等城市已经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模式[2]。学界多是从创意农业类型、产业链及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意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等视角进行研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探讨创新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研究空间。在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我们要不断反思政府和市场双向驱动创新将如何通过“创意+”实现对农业创意价值链再造,双向驱动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和机制是什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定位中,北京农业现代化自身被赋予了示范功能,因此,以北京市创新驱动实践为例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都市创意农业发展述评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城市附近的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农业用地受到污染且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其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都市农业概念和理论应运而生。杜能(1826)从资源配置的区位合理性角度提出“农业区位论”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由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同心园结构[3]。和农业区位理论不同,都市农业功能理论更强调在城市化背景下,市民对农业产生了多功能性需求,由此,都市农业获得了多功能性发展空间。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70年代获得了飞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拓展到全球。Florida(2002)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内技术和创新集聚、创新人才的集聚、能够接受创意包容文化的集聚[4]。Segedy(1997)认为创意经济由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和创意载体构成[5]。西方发达国家注重通过对农业各环节进行创意形成产业链、利用农业科研优势形成产业群、通过技术和非技术领域的双重创新推动创意农业发展[6]。

按照波特模型,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即政府、机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创意农业是城市化和审美时代人们对农业产品多功能需求的产物。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两个层面:(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和副食产品由普遍短缺转变为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由原来的数量短缺转向对未来安全短缺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农业领域更多的创新来满足人们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绿色化。(2)在审美经济时代,人们对农业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在意农业产品的附加值、符号价值。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情况下,购买农业(或乡村)体验及服务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从相关支持产业看,服务业、信息化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等的不断发展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为农村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产业支持。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社会分工导致了创意的专业化、技术化和商品化,进而导致对创意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则促成了企业链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而促进了供需链的空间对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而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产业链的细化和融合式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根据自身资源可以围绕农业产业链通过“创意+”实施创意农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结构和形成竞争优势。

如图1所示,农业产业价值链是由种苗—农业生产与加工—食品系统中—系列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主体构成的增值链构成,它包括以种苗、农资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服务保障链,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中心的农业产品链和其他产业融合链。其中,农业产品链属于基本价值链,是由种植、养殖、采摘、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组成的增值链。农业生产服务保障链属于辅助链,由种苗、农资供给、农业技术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组成的增值链。农业融合价值链属于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增值链,在这种价值链中,农村的自然资源、民宿民居、农艺和传统农业的农户、土地一起构成农业投入的要素资源。这些产业链的存在构成了创意农业形成的必要支持。而创意产业的产生,使得产业主体需要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产权创新、文化创意、“互联网+”途径实现农业产业链再造,以提升其竞争力。

图1 “创意+”农业产业链再造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互联网+”促进都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保障链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保障链专业性、技术性强,和二、三产业融合性强,创新驱动性强,因此,可以和农业科研主体合作,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途径形成种苗科技创新中心、农资创新中心,通过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种苗交易平台、农资交易平台。通过视频、传感、网络等技术,生产者可以实现对农业的即时网络咨询、智能监控与操作;消费者可以实现即时定购、体验;借助大数据实现精确生产和需求匹配;借助物联网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创新途径深化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推动都市农业物联网建设,提升都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智能化水平,发展科技和智慧农业。

第三,通过服务创意改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附加值,发展服务农业。服务创意需要和“互联+”相结合推动服务流程的快捷化、个性化、低成本化。

第四,通过文化创意,发展文化农业。通过发掘农耕文化,提升农村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习俗和居住文化的吸引力;通过发掘现代文化资源,提升农产品的审美和文化内涵;通过发掘文化符号,提升农业产品的符号价值;通过策划和举办农业展会,提升农产品及农业过程的展示、体验和文化价值。

第五,通过发掘农村自然风光、农业景观再造、农业生态修复等生态创意发展生态农业。

第六,通过农业产业纵向垂直一体化,横向的渗透式、重组式、交叉式、延伸式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乡村文化和旅游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7]。从政府作用机理上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规划、城乡规划、土地产权和农民组织化创新、产业及三农扶植政策创新为创意农业提供必要的环境,搭建创意农业空间集聚平台,鼓励政府和市场创新与创意促成农业产业价值链再造。

三、北京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

(一)北京市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情况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其拥有庞大的居民和流动人口,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校和农业研究机构以及丰富的科技资源,这些资源有助于发展都市创意农业。北京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产量也有所减少(见表1),但是在创新驱动下,传统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升。具体表现在:(1)农业从业人数下降。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数从2006年的60.3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52.4万人。(2)要素投入下降,单位产出增加。农、林、牧、渔能源消费总量由2006年的92.3万吨标准煤下降到84.5万吨标准煤。农业用水从2006年12.8亿立方米的下降到2015年的6.5亿立方米。平均每1个从业人员创造农、林、牧、渔产值由2006年的3.66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7.45万元。北京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8620元上升至2015年的20569元。2006年农民收入主要是靠生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家庭经营收入。而2015年农民收入除了生产性收入(市平均17450元)、工资性收入(市平均15491元)和经营净收入(市平均1959元)外,還包括财产净收入(1204元)和转移性支出(市平均3477元)。2008年北京拥有208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上升为5468个,截至2016年12月,仅密云区就拥有1318家专业合作社。如表2所示,在传统农业领域,北京市的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各项数据都快速提升。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区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科研力量和农业公司,积极实施产权改革和建立农业合作社,形成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创意农业发展道路(见表3)和农业产业布局。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带主要分布在平原区(顺义、大兴、通州、房山、平谷、昌平),杂粮主要分布在山区(门头沟、密云、延庆、怀柔等)。北京有环城都市型现代蔬菜展示体验带、南菜园、北菜园、东厢园。畜牧业设置禁养区、限制养殖区、生猪养殖带、奶牛养殖带、肉禽养殖带和蛋禽养殖带。渔业有四个渔业资源养护和增殖重点区域、六个重点观赏鱼养殖带、十条沟域生态渔业带[9]。

在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下,北京市都市创意农业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0年北京有113个农业创意园,2016年上升至155个。在创意农产品方面,大兴的玻璃西瓜、怀柔的盆栽果菜、延庆的豆塑画、平谷的干花、昌平的干押花画、顺义的葫芦工艺品、怀柔的人参娃娃等具有非常鲜明的创意特色。北京拥有种业研发机构80多家,种质资源列世界第二位;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蛋种鸡繁育基地;我国规模最大的鸭养殖基地和养猪育种中心拥有11家食品储运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3家以兽药为主的生物制约业;拥有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大蛋业有限公司、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大北农猪联网、密农人家等农业互联网企业;拥有16个中华老字号,六必居酱菜、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工业、王致和腐乳酿造工艺等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拥有平谷区挂甲峪村、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蓝调薰衣草庄园、密云酒乡之路沟域、延庆百里山水画廊沟域等乡村旅游知名景点;拥有京东绿安特产体验馆和一大批农业展会。

(二)北京市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从产业发展模式演进的规律看,需求、技术、产业竞争作为一种外生推动力量,自身是持续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当这种外部因素变化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和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内部因素的战略匹配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此时,政府和市场主体需要通过连续性、渐进式创新应对。但是,当主导技术、需求和产业竞争变化积累到一种根本性变化的时候,原有的战略匹配模式难以应对这种巨大变化,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通过非连续性创新应对。在中国,市场主体的诉求最终会反映到国家产业政策层面。北京市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扶植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1993年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发展“观光农业”的观念,并在1996年就建有119个观光农业景点。进入21世纪,北京市进入以工补农、农业多功能发展阶段。2003年北京实施农业221行动计划,标志北京市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2004年北京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都市现代农业,2005年北京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2006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8年北京提出“三个北京”,2010年出台了《2010-2015年创意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启动了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提出构建“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如图2所示,北京都市创意农业发展选择了政府和市场双向驱动型创新发展模式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京农业科技城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农业产业链再造、产业融合提供了基础。北京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文化创意和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式发展。双向驱动创新加速了创意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经济增长和提升产品的最终价值的作用。

(1)政府和市场是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两个主要力量。从政府角度看,可以通过政治吸纳、动员、公私伙伴关系等方式为市场力量创新。其中政治吸纳包括决策过程开放等吸纳市场主体参与“三农”决策,通过开放市场介入范围吸纳市场主体进入等。动员包括通过党政组织化教育、宣传等吸收社会和市场主体参与农业发展创新。公私伙伴关系是指通过公私部门间多样化的制度化安排实现两大部门和资本之间在农业发展创新方面的合作。

(2)政府创新以主体责任为主。政府创新主体包括市政府、区政府、乡镇政府、村两委。为了应对城市化对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挑战,北京在城乡结合处成立地区办事处,对行政村初步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乡镇、村两委作为农业规划和政策的基层落实者,承担了来自上一级政府、农业委员会、城乡建设部门等发布的农业政策指令、项目实施的任务。从组织体制创新角度看,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由北京市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副市长为正副组长,成员涉及市委和市政府37个职能部门领导,其综合办公机构为“新农村办”。再由“新农村办”牵头成立具有部门统筹和协调功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平台。这种领导与协调组织体制创新有助于避免工作中的重叠或空缺,形成协同规划和督查,整合资源。在工作机制上(见表4)保证新农村建设创新项目的落实。其中,规划是核心,包括综合规划、专项规划、中央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10];重点工作即保证年度中心工作落地。北京农科城组织体制创新特色鲜明,农科城管理委员会和农科城投资公司分别作为政府和市场化管理主体,而农科城投资管理委员会则既承担了指导和规范农科城投资公司的责任,又承担了落实农科城管理委员会精神的责任。农科城依托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力量,在农科城联合领导办公室和管委会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在组织管理上不断实现协同创新,在产业创新服务联盟、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园、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标准或办法。

(3)政府创新项目沿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途径展开,包括示范区、示范乡镇、创意园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基地、新农村示范村等。北京市自十一五开始,根据各区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及北京市整体功能定位,提出了由“近郊特色农业产业带—远郊农产品深加工创意产业带—山区生态低碳创意农业产业带”的圈层布局[11]。在纵向上,通過“农科城—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实现农业政策创新的层级体系。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包括国家级、市级。北京在顺义、房山有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它们由国家、北京市、区政府共同投资。市级农业示范区由市、区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区级政府是政府创新的主体,市级政府承担了引导、认同、评价、投资的主体责任。而在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乡镇、行政村是政府创新的主体。示范区在北京市农业创意产业总体布局中扮演了以点带面的角色,“区县+乡镇+基地+园区+农场或农户”是示范区的主要承接主体。根据《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2015-2020),重点建设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生产基地、11个示范园区,建设北京市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位于顺义和通州区)、平原供应保障农业区、山地生态服务农业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区的“一核四区”产业布局。基本运作模式是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资平台、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市场主体进行经营。北京自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规划建设规划(2009-2012)》《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2020年)》,这些政策大大推进了北京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北京农业现代化和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2006、2007年北京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4.5、16.7亿元,2008-2015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8.1、43.2、47.2、145.4、175.9、163.9、111亿元。北京十二五和十三五加大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已经实现了区县、乡镇和村级农技人员全覆盖。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明显,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9%,在国内率先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北京市农林牧渔技术合同成交数1778项,成交额为104089万元。

(4)政府和市场主体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在平台内不断探索创意农业发展和经营模式。如表5所示,北京市在农村土地和金融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政府和市场主体创新提供了基础。在政府和市场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合作形态(见表6)。各区、各村也正是在产权和组织化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创意农业发展道路;各市场主体也只有在产权和组织合作形态明晰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意农业经营模式。

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场两种创新力量的作用下,北京市创意农业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形成了如下实践形态:(1)农场,包括家庭和国有企业经营的农场。北京中粮集团在房山区琉璃镇打造的中粮智慧农场以智慧农业为中心,设有六个主题园区,是国内首个世界级的都市农场。(2)农业创意园,包括创意农业主题园、科技园、文化园、生态园。如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北京现代农业生态谷。(3)农业创意示范区。(4)创意农业聚集带。包括特色农业聚集带、观光农业聚集带、民俗旅游聚集带。(5)农业展会。如表3所示,北京各主要农业区县都有展会,并多以特色农业产品为基础发展出特色农业展会。其中,昌平农业展会是以草莓节为基础逐渐发展为农业嘉年化,再以此为基础发展区农业展会;顺应、丰台以种子产业为基础发展出世界种子大会,再发展展会;通州以世界食用菌大会设施为基础发展展会;大兴以西瓜大会及中国西瓜博物馆为基础发展展会;延庆以世界葡萄会设施为基础发展展会。(6)设施农业、屋顶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区、养殖。屋顶农业指利用城市闲置废弃建筑物的屋顶、阳台、天台等地方进行农作栽培以获得农产品的产业[13]。北京万通中心等机构开始探索屋顶菜园的商业化运作。

(三)北京市都市创意农业实施机制

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模式作用下的实践形态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创意实施机制予以落实。如图3所示,有效的创意农业实施机制有助于降低创意农业项目的风险、增加创意农业项目的价值、提升创

意农业项目的效率、增加各方合作动机,由此弱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集体行动乏力、规模不足等问题,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意农业获

得多元化投资渠道。具体说来,北京市都市创意农业实施机制主要包括:(1)政府调控—引导机制。包括宏观的产业及产业园规划、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以农技推广为主的公共科技投入、科研院所—技术引导、中介组织—协调引导等内容。在机制保障方面,政府除了需要有新农村、美丽农村、城乡—体化建设等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有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在北京市的创意农业实践中,各区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阶段对创意农业发展在规划、政策扶植、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北京市不断吸收各区、基层乡镇、各种示范区的经验和建议,从全市层面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2)双向驱动创新最终需要平台汇集。北京市搭建了除农业科技城、各种创意园区、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农业创意平台之外,还搭建了科研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易平台、融资平台、中介平台。从机制建设的角度说,未来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建立科学、动态的评价和进入退出机制。此外,双向驱动创新需要政府间形成有效的政策试点、政策学习机制,需要搭建由政府、市场主体和学界之间进行对话的研讨、协商和咨询机制。在平台建设中,通过“互联网+”可以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发展农资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服务平台。(3)利益分享机制。从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说,北京市取消了农业户口,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集分配权方面实施有效措施,未来还需要在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增值收益分享、资产资本化收益分享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利益分享还涉及合理共建项目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税收共享和转移支付机制。(4)品牌和产权保护机制。北京市在创意农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品牌企业、创新技术、创新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品牌和产权保护机制。(5)创新和协同发展机制。创意农业离不开创新机制,需要由专业化农业创新科研机构、农业创意协会、农业创意团队和人才。北京市以中粮集团、中种集团、首农等龙头企业和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为主体形成了农业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以农科城、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等为基础,形成了网络状的创新和协同发展高端服务平台。区域和城乡差异,需要政府在产业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城乡统筹协同方面获得市级政府、区县、乡镇之间的通力合作。协同发展除了需要积极构建各种有效的协同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机制外,还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实现共同规划、信息共享,在生态保护、食品安全方面建立联动工作机制[14]。

四、结论与建议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共同富裕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实现。在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带动和示范意义。而创意农业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形态[15]。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创意农业需要将技术创意和非技术创意、政府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结合,充分调动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推动创意农业健康、有序和高效地发展。

创意农业发展存在四个核心要素,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支持支撑和消费模式。北京作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获得了国家各种资源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园区、企业和技术,未来需要在推动京津冀甚至更广阔领域的城市创意农业发展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一方面,在京津冀地区,对农业产业、市场、科技、生态建设要实现规划、体制机制、工作机制及政策协同,打造京津冀都市创意农业示范区;另一方面,北京农科城及其园区、企业、农业科研机构要主动走出去,通过联盟、品牌加盟、投资、农业对口支援、会展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示范效应。

北京作为首都和一线城市,其都市创意农业具有代表性,对我国其他地区未来都市农业发展有示范效应,有一定的借鉴价值:(1)在都市创意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多政府、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发展模式非常重要。尤其是需要厘清市级政府、区县政府、乡镇、村或基地、协会在创意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在不同主体的规划创新中要形成有效的授权、试点、认同和评价机制。其中市级、区县政府在确定本区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和实施机制方面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2)各级政府不仅需要在农业规划、项目内容和实施机制方面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进行创新,更需要在农业管理理念和组织体制方面进行创新,形成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力量于一体的网络治理组织体制。政府需要通过调控—引导、平台与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创意农业發展,通过发掘、引进、培育农业创意产业、技术、工艺带头人,发挥创意农业发展的能人效应;通过产权创新和农业组织化创新推动创意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形成有利于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为此,需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以缓解农户信贷约束[14];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收益的预期[15];需要支持和扶植创意农场、各种创意园区和示范区、创意农业聚集带、农业会展等实践形态建设,在都市内支持和扶植屋顶和微农业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元化的农业消费需求。(3)各创新主体需要通过科技、文化、服务、生态、产业化等途径围绕农业生产性服务保障链、农业生产链和其他产业融合链,实现产业发展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和创意。创意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文化创意,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文学、历史、艺术、设计、策划、传统工艺等创意人才。在“一区一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相应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不能一刀切,要及时推动产业融合和升级。尤其是在大量的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出台的背景下,创意农业发展需要格外关注协同创新、协同规划,并形成协同发展机制。(4)政府和市场主体都需要重视创意农业的品牌和产权保护,形成创意农业发展的品牌和产权保护机制。

注釋:

① 双向驱动是指政府创新和市场创新驱动。政府对创意农业发展主要是通过宏观规划、基础设施投入、搭建创意平台、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公共支持和服务等方式进行,而农业科研主体、农资主体、生产和加工主体、销售主体则构成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从事创意农业项目的经营。政府为市场创新提供支持,市场主体创新推动政府创新项目的实现,两者之间围绕农业产链和项目存在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 施晟,卫龙宝,伍骏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分析[J].经济学家,2012(4):63-69.

[2] 胡 豹.创意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36.

[3] 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34.

[4] Florida R.The rise of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M]. New Y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Basic Books, 2002.

[5] Segedy J A H.Dilema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M].Lodon:Sag  Publications.1997.

[6] 刘丽伟.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功经验[J],学术交流,2010(8):79-82.

[7] 李勇军,王庆生.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128-133.

[8] 夏海龙,闫晓明,王有年.京津冀都市农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09-115.

[9] 何忠伟,桂琳,任钰,等.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6-69.

[10]韩博天,奥利费·麦尔敦,石磊.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J],开放时代,2013(6):3-8.

[11]万宝瑞.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1):4-8.

[12]李光熙.北京市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对策建议[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3-7.

[13]戴希刚,黄航 ,等.武汉市屋顶农业调查研究——以武汉市汉阳十里铺社区为例.江汉大学学报,2011(2):100-104.

[14]邹建国,李明贤.农业供应链金融视角的农户信用增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6):32-38.

[15]公茂刚,辛青华.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实证检验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3):2-8.

(责任编辑:墨 颜)

Research on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Creative Agriculture :Case Study as Beijing

HUANG Baiqing1, LI Yongjun2

(School of Film & Television Ar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22,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urban creative agricultur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case of new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voiding the decline of rural area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under agriculture chain regeneration with creation plus, and discover that the creativ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belong to bidirectional driven innovation model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the practice patterns such as creative park, demonstration plot, farm and exhibition has been shaped, both of which has been enforced by control guiding mechanism, platform build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and brand and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mechanism.

Key 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 innovation-driven; urban agriculture; model; mechanism

猜你喜欢
都市农业创新驱动模式
湖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上海都市农业景观中的视觉效应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对天津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