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煦
[摘 要]新课导入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欲望容易被激发,在强烈的带入感铺垫的基础上,学生进入新课文学习时表现的状态积极主动,多媒体的声光影像色彩的呈现,让学生获得如身临其境般的艺术感受,从而刺激大脑皮层迅速活跃起来,并作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导入;信息技术运用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技术以其便利的功能,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设计新课时导入部分尤为关键。好的开头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渗透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教多年,笔者借鉴名师的提法,加上自身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语文新课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导入的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所谓“观古今于一瞬,怃四海于须臾”,信息技术这一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限制,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接触的事物较少,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把各种图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快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如课外阅读绘本课《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这篇故事写的是一只野狼的自述,与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完全不同。凶狠的恶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臭名昭著的狼要洗去自己身上的罪名,在它的口述中,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委屈,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印象。本篇故事旨在传递“立场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这一思维理念,于是本人在设计导入部分时,抛出问题:“看完故事后,你相信大野狼的说法吗?”并将投票选项同步推送到学生端的平板电脑上,电脑系统自动收集数据,并呈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播种下思辨的种子。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导入设计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课堂学习向多种学习方式的模式转变,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加科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
二、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的方式
1.音乐激趣导入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阅读课文《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一年四季的变化。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紧接着教授生字“牛”的写法。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用歌曲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理解→体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如果只是利用纸质图片和课本中的插画进行解读,是难以使小学生把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应用于电教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情景鲜活起来,为新课的导入提供直观的、高效的、交互式的场景。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介绍祖国各地风光与名胜的课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中。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描绘的是桂林独一无二的优美风景和它极具诗情画意的内容,恰似一幅生动迷人而又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播放一组介绍桂林山光水色的PPT幻灯片,配上《春江花月夜》背景轻音乐,通过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具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当教师营造了这样一个赏心悦目的氛围时,再深情地激励学生:“现在老师当导游,带着你们一边游览,一边学习新的知识,现在开始读书吧”,于是学生们很自然地化身为游客,满怀期待地投身到体验式学习中去了。又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夜色》,这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唤起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月当空、繁星点点的迷人夜景,营造出神秘而美丽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渲染了夜色的氛围,学生结合自己对夜色的了解谈感受,从而激活了学习兴趣。
3.视频资料导入
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资料,有形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直观,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触觉的。”视频导入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所闻,从而产生真切感。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成的录像片,也可根据需要自录、自制一些视频资料。如学习《长征》这一课,学生对于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缺乏感性认识,对毛主席诗词内容也不了解,教师上网收集长征的电影资料和红军克服艰难困苦爬雪山、过草地的影像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要求进行编辑,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们在视觉的冲击下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从而焕发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播放范读录音导入
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所以听觉往往可以直接地唤起美感。教师用录音播放语音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读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随之油然而生了。如在上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时,先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在录音范读的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字音、语速和节奏以及情感均在训练中找准了定位,其阅读能力在导入环节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简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导入必须简洁,这是教学乐章的乐曲,而不是主旋律,给予学生的信息量要有个度,不能被繁复的形式所累,造成喧賓夺主的现象。简洁就是要尽快产生共鸣,扣紧学习目标,切入主题。要做到这一点,导入情境环节的最佳时间应该把握在五分钟以内,不宜过长。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是把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相关视频播放半节课,学生接下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文本,这么做必将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阅读与理解。
2.导入要切题,不能影响课文内容的教学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成功的序幕,也将成为促进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不竭动力。但是,如果创设不当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的不适当的内容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跟语文无关的信息中去。如一篇关于“雨”的课文,笔者找到了一幅禾苗雨中跳舞的图片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自我感觉做得很生动,事实上也是非常吸引学生眼球的。学生们一看到兴奋不已,纷纷议论这些禾苗多么有趣,还问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活灵活现的图像上去了,可就是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由此可见,课件制作的导入效果必须要为后续学习服务,而不能影响课文内容的教学。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学生放在认知主体的位置,借助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情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勇飞.多媒体——语文教学新指向[J].新课程(小学),2018,(12).
[2]左永成.让语文课堂开放创新的花朵——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02).
[3]罗书健.论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07).
[4]石开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理智运用与分析[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1).
[5]王勇,周小雨.浅析巧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责任编辑 史玉英)